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45章 华夏之光 (第2/2页)
躬身道:“多谢大将军提醒。” 说起蔡琰,孙策忽然想起来,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刘渊就是他儿子,按照时间现在还没出世,不知他回去后还能不能生个文韬武略的继承者。 步度根也马上跟着表忠心,只要匈奴和鲜卑先纳入中原,派后辈来学习中原文化,了解先祖来历,久而久之,自然便会产生认同感。 等换了一两代人之后,只要大家生活富足稳定,谁还愿意到处流浪厮杀,过那吃一顿饿三天,朝不保夕的日子? 孙策慨然叹道:“吾等为君为帅者,出兵征伐,实则是为了不再征伐,如此方为仁义之师。战争,只是为了止战!” 劉豹和步度根虽有触动,却不甚了了,庞统等则纷纷点头,中原已经平定,诸侯只剩刘备负隅顽抗。 待将来一统天下,再将蛮夷各族纳入同族,岂非又是秦始皇治乱拓土之功? 华夏之地数千年的发展,自三皇五帝的部落之争到春秋战国,正是不断征伐融合的过程,只要假以时日,相信匈奴和鲜卑也能吸纳进来。 感慨一番,孙策言道:“不过眼下雁门、云中治理为当务之急,马上着手建设集市,打开商路。” 步度根此时还想着征服鲜卑其他各部,而劉豹已经经历没落,更想着壮大族群,甚至取代如今的大单于呼厨泉。 两人各怀私心,又有更广阔的未来,都想得到孙策支持,自然言听计从。 安顿好北方之事,郝昭也彻底归心,几人又拉着向郎继续清剿,私下商议治理河套之事,至少目前看来信心十足。 孙策也知道这个饼画的有点大,但总归要有人先努力尝试,才能让后辈们去一步步完成。 除此之外最让孙策上心的便是鸿都门旧址的印刷厂。 这是第一家国家书局兼报社,孙策格外重视,将来的政令、舆论、教材都将从这里发出,可是关乎整个文明传承的摇篮。 当年汉灵帝创立鸿都门学,在汉末又掀起了一场文学改革,也是当时研究文学及艺术核心所在,甚至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 不过鸿都门学不以儒学为主导,尚有辞赋、书画等,掀起一场文学革命,汉末的四言、五言诗正是从此兴起,建安文学受其影响极大。 不过当初的鸿都门学是宦官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抗衡士族掌控的太学,自然难成气候,最终不了了之。 孙策在此办厂大有深意,刊印书籍就是为了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同时也破灭他们品评时事、人才的喉/舌,将舆论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本的南宫将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不仅有书局,还有太学院、翰林院以及各科艺术学院,分门别类培养人才。 只靠儒学禁锢人的思想远远不够,而大力发展其他学科,让国家强盛,永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才是长远之计。 古人往往都是身兼多职,如果能让他们专心于擅长的领域,想必定能青出于蓝,经过一番沉淀融汇,华夏文明会更加丰富璀璨。醉木犀的三国之江东霸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