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二章 旧事重提,冯渊抗旨!  (第2/3页)
说出真正的目的。    那他这次弹劾必然要以失败告终了。    好在他显然知道些轻重,自是不敢教景顺帝做事。    「臣不敢妄议,只是觉得冯都尉既然不合礼制,又身为勋爵,不再适合礼部右侍郎一职!」    那御史躬身一礼,没有超出他风闻奏事的权责,最后又捧了一句,道:    「至于适合什么,想必圣上和内阁诸公,定然会人尽其才!」    见他已经说完,立刻有人出列,先朝景顺帝拱了拱手。    景顺帝微微点头,他才出声质问道:    「呵!这位大人着重提了冯都尉有勋爵之事,难道是让冯都尉去做兵部侍郎不成?」    出声的人,是礼部的一位员外郎。    既在李守中手下,又已经投在李守中门下。    有人攻讦冯一博,他自然要站出来说话。    这种时候,肯定不能让李守中下场。    那样不仅有失大佬风度,也会让人觉得他门下无人。    作为门下,这时就要站出来,试探一番。    最好能知道对方真正的目的,才能有正确的对策。    而李守中若是出声,就必须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不然还不如含而不发,等待时机。    「这位大人所言,在下觉得并无不可,或也可以任一方节度,又或是接任白侍郎之前的南京户部侍郎一职。」    那弹劾冯一博的御史闻言,笑着接口,又道:    「总之,不在礼部就好!」    这话终于露出了点狐狸尾巴。    他不敢教景顺帝做事,但终究还要表达自己的目的。    只要顺着他的话,稍微一想就知道。    他的目的,显然不是让冯一博倒台。    只是想让冯一博动一动。    那么,目的就出来了。    他和他背后的人,想要的是礼部右侍郎这个位置!    想到这里,冯一博算是有了一些眉目。    无他,说来说去,这是惦记上海外的事了!    难道是……    正在冯一博揣测对方的真实目的之时,又有人站了出来。    「既如此,那不如直接让冯都尉和白侍郎调换一下,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人明显想浑水摸鱼!    ()冯一博一看,原来是开国勋贵的一员。    他显然是想顺势把白家锦这颗新晋勋贵在兵部的钉子,给挖出去。    可惜,这事想都不用想。    不少新晋勋贵见状,都嗤之以鼻。    甚至都懒得搭理。    景顺帝和内阁的平衡之术,岂是随便一句话能动摇的?    见无人搭理,那人又自己讪讪的退了回去。    随后又有一人出列,拱手道:    「启奏圣上,不如让都中侯缺的原工部侍郎赵新吉,补上礼部的位置。」    这人还是开国勋贵的成员之一。    显然,开国勋贵们默认了冯一博不适合礼部这件事。    毕竟,他一直游离在开国勋贵和新晋勋贵之外。    虽然亲近贾家,却不选择站队。    那他们自然不用客气。    这个时候借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算什么。    没有落井下石都算他们客气。    「东海郡归附之时,东海郡王明确表示过,东海郡投献是被冯都尉所感。」    这次说话的不是新旧勋贵的人。    也不是礼部的人,不是李守中的门下。    而是一个让人预料之外的人。    大理寺右寺丞,刘正!    他一张口,一直老神在在的张松越就微微皱眉。    因为刘正是他的得意门生!    此时说的话,很大程度上会被当做他的态度。    「东海郡王在献土归附的国书上,直接名言,现阶段只信任冯都尉一人!」    刘正一脸正气,心中却紧张不已。    他虽自问是一心为国,但很难不让人误会。    不仅是误会张松越的态度,还有他和冯一博的关系。    两人是同年的事,太多人知晓。    「若是其他人想要绕过冯都尉,不管是谁,东海郡都是不会认的。」    刘正此时看向最开始弹劾的那位御史,问道:    「就算把礼部右侍郎的职位给你,你能保证东海郡不会受到影响吗?」    他长期跟在张松越身边,帮忙整理文书奏折。    很多人不知道的内幕,他大多清晰的了解。    所以,他并非只是为冯一博这位好友出声。    很大程度上,也是真的为了大魏着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