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章 挑选地皮!  (第2/2页)
没了生计,他跟杨明还要背上骂名。    然而这一切,杨明也都已经跟石慧娘达成共识了。    白酒绝对不愁销路,而且可以卖出天价。    他暂定的是六百文一斤。    一个二十人的酒坊,一天大概能出五百斤酒。    白酒五斤粮出一斤酒,一斤粮二十文,本钱大概一百文上下,每天要花五十两的原料钱和一两三百三十三文工钱。    柴火和泉水山上有的是,等于不要钱。    一天粗略算是五十二两的支出,收入是三百两,净利润就是二百四十八两。    两个月就是一万五千两,年后再扩招一百个人,绝对没问题。    张三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    杨明笑着解释道:“张公多虑了,昨天你也见到石家的管家了。”    “其实我跟石家商会的东家谈好了,我负责酿酒,酿出来的酒拿去石家酒楼售卖,销路完全不用担心。”    张三的表情放松了,却还是嘟囔道:“就是有石家给你兜底,可平江府一城之地,哪能卖得出那么多酒啊。”    米酒的酒水中有大量杂质,非常容易变质。    古代车马慢又不平稳,所以酒一般只能当地酿,当地卖。    因此张三才有这么一说。    但白酒因为没有杂质,度数也高,只要保存得当,是越放越香。    这些现代人都知道的知识,跟一个古人却很难解释。    杨明爽利道:“张公,开酒坊这事,我心意已决。总之,亏了算我的,银票都放在这里了,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既然杨明这么痛快,反正亏的又不是他的钱。    张三也不再推三阻四,无奈道:“这赋税一年比一年高,村里人苦啊!你肯在这开酒坊,替他们找些活计,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一百个人也太多了,依老夫之见,招二三十个人也就够了。”    “这个明年再说。反正第一批只要二十个人。”    杨明对酒的销量有十足的把握。    只是一来会蒸馏酿酒的就他一个人,教二十个人已经够呛了。    二来他手头上只有一千两银子,建酒坊、招工、买粮,粗略算算刚好能赶上第一批酒酿出来回本。    再多,本钱就不够了。    张三松了口气:“那行,你可千万不要再出去说要招一百个人了啊,万一那些村人当真了,到时候闹腾起来,老夫可顶不住!”    杨明第一次发现,这老头还挺?隆    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了,张三虽然贪财,却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值得交往。    “你想将酒坊建在哪里?”    杨明想了想道:“酒坊要在越龙山脚下,离山泉近一点,方便取水酿酒。”    “此外,附近能有河流是最好的。”    “地方嘛,有个十亩地就差不多了。”    “十亩?!”    张三又吓了一跳:“你不过是建个酒坊,要那么大地方干什么?”    他一惊一乍的,杨明实在是受不了。    古人就是没见过世面,人茅台的酒厂都有几万亩呢,这才哪到哪啊!    他把银票拍在了桌上。    “你就说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吧?”    “有!”    张三当了十几年保长,对越龙山方圆百里的地皮都非常了解。    “既然不是用来耕田,老夫倒真有一块地想卖给你。”    “那是块旱地,不适合耕种,所以闲置了多年。”    杨明好奇道:“是张公你自己的地皮?”    “不是。”    张三摇头道:“是老夫已过世的妹夫名下。他特意买了那块地是想修个山庄,可惜房子还没动工,他就过世了。”    杨明又问道:“那这块地,张公能做主吗?”    “舍妹就住在这里。”    张三解释道:“老夫那妹夫本来是平江县衙的主簿。他英年早逝,只留下舍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留在城里也不是个办法,老夫就做主,把他们接过来了。”    “张公大义啊!”    杨明还真没想到,张三这么有人情味儿。    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亲爹亲娘都不管,更别说是当哥哥的了。    张三还专程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里,养着他们,确实是非常难得了。    张三惭愧道:“老夫那妹夫在世时,对老夫多有帮扶。若不是他,老夫现在还是大字不识的庄稼汉呢。他英年早逝,老夫又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孤儿寡母流落在外,遭人白眼。”    “老夫去跟舍妹说说,你且在这等我。”    张三说完就走出了正堂。    杨明坐着正无聊,就听到屋外传来了一个清脆的声音:“舅舅,我想去城里买些东西,你支二百文钱给我吧。”    话音刚落,一道火红的曼妙身影跳进了厅中。墨书的史上第一败家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