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八十二章 花实 (第8/9页)
前,就是拍了拍长孙茂的肩膀,面带笑容,心平气和,与即将卸任的鸿胪寺卿说了一番言语。 但是没关系,你长孙茂不乐意当窝囊官,自有旁人挺身而出,你只管退隐山林坐享清福,文人袖手清谈,骂天骂地,大可以放心,以后的大骊朝廷,容得下你这样的书生意气。 长孙茂望向道路远方。 好像依稀看到了昔年一幕场景。 一个双鬓霜白的儒衫老人,在风雪中渐行渐远,就那么离开了鸿胪寺。 长孙茂今天仍是有些话,没有说出口。 比如那年自己被卢氏官员的一句话,气得七窍生烟,其实真正让长孙茂感到心如死灰的,是眼角余光瞥见的那些大骊鸿胪寺老人,那种近乎麻木的神色,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理所当然。 长孙茂继续前行,“我呢,幸逢太平盛世,生在殷实门户,年少成名,官长贤能,家道优裕,娶妇淑静,生子聪慧。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朝政清明,兵强马壮,挺然奋起,力挽狂澜。含饴弄孙,如果将来还能有个无疾而终,再有个过得去的美谥,人生如此,可以说是全福了。” 长孙茂突然转头问道:“那个陈山主的学问如何?” 荀趣有些意外,因为上次见面,寺卿大人就已经问过同样的问题,荀趣也给过自己的那个答案了。 长孙茂抬起双手,轻轻呵了口气,笑道:“作诗有何难,平平仄仄平。” 作诗是这般,为官亦是。可能当国师也是如此? 荀趣听得云里雾里。 意迟巷一处大宅子,厅堂上首坐着一位精神瞿烁的老妇人,双手持拐杖,笑眯起眼望向门外的皇后娘娘,还有一个小姑娘。 老妪在大骊官场,被尊称为老太君。 她只比关老爷子小十二岁,刚好相差一轮,属相相同。 老妪站起身,与皇后娘娘行礼。 先受了一礼,皇后余勉赶紧以家族晚辈的身份回了一礼。 余瑜大大咧咧喊道:“二姨!” 老太君笑着点头。 宋续只觉得别扭至极。 老太君平时都在家乡那边静养。 上柱国姓氏,并不是所有都像袁、曹这样全盘落脚京城。 比如关家的根基,还是在那翊州云在郡。 老太君与皇后余勉坐在相邻的两张椅子上,老妪伸手轻轻握住余勉的手,望向坐在对面的小姑娘,神色慈祥,欣慰笑道:“几年没见,总算有点姑娘样子了,走路时都有点起伏了,不然瞧着就是个假小子,难嫁。” 余瑜哈哈笑道:“好说好说,每年涨个二三两重,用不了几年,很快就当得起‘壮观’二字了!到时候改艳和韩昼锦加一块儿,都比不过我。” 皇后余勉笑容如常。 坐在余瑜身边的皇子殿下,只得绷着脸,默默喝茶。 老太君听着余瑜这个耳报神,聊了些京城近期的奇闻趣事。 偶尔点评几句。 “做人嘛,很简单。争取少做几件皱眉事,身边尽量少几个切齿人。路就宽了。” “袁化境那个小王八犊子,修行太过顺遂,境界来得太快,高手气质没跟上,就跟一个人个头窜太快,脑子没跟上是一个道理。” 皇子宋续依旧假装什么都没听见。 其实老太君跟袁化境的岁数,差不多的。 从口无遮拦的余瑜那边,宋续还听过一桩陈年旧事,袁化境在年少时,跟同龄人的老太君有过一场比较江湖气的纠纷。 老太君说道:“来时路上,在京畿边境,远远看见了一艘悬停渡船,洛王好像在上边?” 大骊藩王宋睦,皇帝宋和的同胞弟弟,封王就藩古洛州,洛州也是中部那条大渎的发源地之一。 宋续立即说道:“回老太君话,皇叔已经乘船去往蛮荒天下。” 老太君嗯了一声,轻轻拍了拍皇后余勉的手。 老妇人笑问道:“殿下,你觉得那位落魄山陈剑仙,是更像咱们国师一些,还是更像山崖书院的齐山长?” 宋续有些为难,看了眼母后。 余勉轻轻摇头。 余瑜一拍椅把手,少女一如既往地言语无忌,“瞧着都像!” “不可能。” 老妇人摇头道:“齐山长当年在书院讲学,既给人感觉如坐春风,又有冬日可爱之感,反观崔国师在庙堂上纵横捭阖,既让人觉得秋风肃杀,又有夏日可畏之感,两人性情迥异,怎么都不沾边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两者都占。余瑜,你肯定看错了。皇子殿下,还是你来说说看?” 宋续只得小心斟酌措辞,缓缓道:“与余瑜差不多,可能我也看错了。” 老太君笑呵呵点头道:“麻糍好吃。” 钦天监。 监正监副两人开始询问袁天风一事,因为大骊朝廷准备将龙州更名为处州,名字依循星宿分野之说,此外各郡县的名称、地界也就跟着有所变化,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