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零五章 长不大的家乡 (第8/8页)
包,再在心里边,默默说几句爷爷交给他的“老话吉语”。 此外虽然自家是开喜事铺子的,但是如果小镇有那白事,能帮忙就帮忙,忙完了,在那户人家里边吃完饭就回家,如果那户人家,还需要有人帮忙守灵,就应承下来,只是记得进了灵堂,就别半途而废,哪怕困了,也要直接在那边打盹,不许大半夜回家,不用怕那些有的没的,等到天亮了才可以回家,就当是睡个回笼觉。 在那神仙坟,每年的某一天,爷爷都会带着胡沣去磕头。 爷爷临走之前,还特意交待过自己,哪怕爷爷不在了,这件事还是不能忘了,即便将来长大了,需要出远门了,每年这一天,还是需要上三炷香。 小镇最西边,有个柳条似的少女,姓李,但是她气力不小,一根扁担挑起满满两桶水。她有个弟弟,虎头虎脑的,有次孩子在家附近的巷子,还穿着开裆裤呢,大摇大摆走着,孩子当时双指捻住一只不知道从哪里捡来、还是树上扒来的蝉蜕,高高举起,是金色的,在日头底下,泛着光,瞧着不太一样,而且相比小镇常见的知了壳,要大上许多,胡沣就多看了几眼。 约莫是觉得显摆成功了,穿开裆裤的孩子,就故意放慢了脚步,一边摇头晃脑,一边拧转手腕,使劲晃着那只蝉蜕。 胡沣当时在巷子一户人家的门口,坐在一条长凳上,正帮着磨菜刀,磨一把菜刀能挣个三五颗铜钱,反正可以讲价。 远处妇人站在自家门口,双手叉腰扯开嗓子,喊得震天响,喊儿子回家吃饭。 胡沣就随口问那个叫槐子的小孩,能不能用三文钱,买下那只知了壳。 胡沣不说话还好,一开口,孩子就有点怕了,立即挪到墙根那边,贴墙一路低头小跑,根本不敢搭话。 胡沣也不以为意,还有些庆幸那个孩子没当真,不然三文钱呢,图个啥,所以就聚精会神,继续低头磨刀。 不曾想那个孩子蹑手蹑脚返回,将那金色蝉蜕往长凳上边一放,就跑了。 等到胡沣想要喊住他,孩子一边撒腿飞奔,一边提了提裤子,一个拐弯,就跑得没影了。 胡沣哭笑不得,片刻之后,拐角墙边,探出一颗脑袋,躲得远远的了,才敢朝胡沣咧嘴一笑。 胡沣摸出铜钱,孩子使劲摇头。 那会儿的胡沣,还不知道就是这么一次路边偶遇,真正意味着什么,会对自己的未来人生,造成多大的影响。 曾经一直觉得会年复一年,背着祖传的那只木箱子,装满了家伙什,走街串巷,带着磨刀石,或是帮人缝补盆罐。 此外,家传的那两块磨刀石,是胡沣离乡之后,偶然在一处仙家渡口,通过一本专门记载山上重宝的仙家书籍,才知道它们竟是传说中的斩龙石。 送给了吴提京一块,而且还是稍大的那块。 胡沣在小镇就没有什么朋友,既然出门在外,真心与吴提京做了朋友,对方练剑资质又比自己好很多,就没必要吝啬了。 吴提京好奇问道:“想啥呢?想得这么入神。” 胡沣笑道:“想些小时候的事情。” 他都不知道如何报答那个名叫李槐的人。 因为那只金色蝉蜕,是一座剑气弥漫的洞天。 吴提京啧啧道:“你那家乡实在是让人无语。” 胡沣说道:“其实还好。什么都知道,跟什么都不知道,一向没什么两样。” 胡沣取出一支竹笛,轻轻吹奏起来。 月色里,笛声悠悠,漫山遍野。 ———— 一艘鹿衔芝即将到达仙都山渡口。 首席供奉刘宗脸色惨白,但是一身精神气极好,就是走路脚步不稳,跟喝了酒差不多。 所以在一行人下船后,刘宗就没有跟着下船,因为这艘鹿衔芝马上就要启程返回大泉蜃景城。 陈平安带着姚老将军和姚仙之一起走上青萍峰。 渡船重新升空后,刘宗离开船头,来到渡船一楼的某间屋子,轻轻敲门,喊道:“陛下。” 跨过门槛后,大泉女帝已经坐在桌旁批阅奏折了,屋内一位侍女正在直腰踮脚,动作轻柔,关上窗户。 登山时,陈平安与老将军一路闲聊。 聊起了一些山水见闻和故人故事。 陈平安就有些想念家乡和落魄山了。 大概成为自己心目中最神往之人,就是一场证道。 自然而然,陈平安就想起了那个劳苦功高的老厨子。 可能在朱敛心里,就像住着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叫江湖。烽火戏诸侯的剑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