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吗? (第3/4页)
怎么有长进?是以我对学生们常言,读百家书,成一家言,学问当以致用为知。” 听了林延潮的话,张汝霖如醍醐灌顶,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何离家时,父亲一再交代自己,来京后前途上要听岳父的话,但学问上要听林延潮话的道理。 张汝霖当下心悦诚服,愿意从于林延潮学习学问。 林延潮笑了笑道:“我公务缠身,不过有几个不成器的弟子,若是你有意,平日从于他们读书治经,印证长短,也是不错。” 张汝霖欣然从命。 张汝霖走后,林延潮又拿起徐贞明的《潞水客谈》读了起来。 读了这本书,林延潮方才知道,徐贞明之父名叫徐九思,对方也是官员一生清廉,并且是出色的循吏,他去世时上万百姓前去拜祭。 至于这本潞水客谈,林延潮还是很满意的,虽有一些古人受时代限制的弊端,但瑕不掩瑜。 事实上,历史上对这本书评家很好,谈迁在他的明通鉴里数度赞扬此书。 清人评价,终明代良策,无以逾此。 并且京畿屯垦是明清两代一直要推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参照徐贞明的路数来,但每次施政总是断断续续。 说回此书就是由张元忭亲自作序,可见徐贞明与张元忭之间的关系。 书中的主张,大体与林延潮在归德兴修水利,不谋而合。 而林延潮兴修水利的思路,是从现代而来,他的治下考城县与后来兰考县地域差不多。 后世的***治兰考时,就是采用引黄灌淤的办法。 徐贞明则是实地考察从京师至西至北的地势,指出有大量的荒地,以及斥卤地,因缺乏水利灌溉而荒芜。 并指出南粮北运完全依托于漕运,这运河就犹如人的咽喉,一旦食不下咽,就有噎死之危,所以与其用江南百姓辛苦种出的粮米来供给京师,不如在京实行屯垦,以解漕运之乏。 后来徐贞明的政见得到李植他们的赏识,于是被朝廷推举为屯田御使,去年在京屯垦成绩很好,仅在永平府拓田三万九千亩,然后其他各府也有进展,发展的势头非常好。 但此举如同林延潮在归德治水时一样,后期触犯到官宦集团的利益。 当时林延潮在归德时,如捏死蚂蚁一样,捏死了跳出来的赵家。可是归德与京畿不一样,作为归德土著的赵家,跟天子脚下的皇亲国戚,简直是蚂蚁与大象的区别。 申时行之前接连数疏给天子,可是连堂堂首辅都保不住徐贞明,就可以知道徐贞明到底得罪的是什么样的存在。 最后徐贞明一倒,京畿兴修水利,屯垦荒田的工程,也就立即被朝廷叫停。 林延潮想到这里,当下修书一封命家人将在京理已是待罪之身的徐贞明请至了家中。 徐贞明到时,已是夜晚。 他看见林延潮将自己所作的潞水客谈翻至一半合在桌上,不由心底一动。 “草民徐贞明见过学士!” 林延潮点点头,示意对方入座然后道:“徐兄听你称呼,你的辞官奏疏已经上了?” 徐贞明抬起头,林延潮但见他两鬓星霜,已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而眼底却仍有一股少年人的倔强。徐贞明沉声道:“告老还乡的奏章已是上了,陛下马上就会批复了。” 林延潮点点头道:“这么说事已成定局了?” 徐贞明拱手道:“学士大人,你这一次来找徐某的原因,徐某心底有数,对于元辅上疏的相救之恩,徐某心底感激不尽,但此恩唯有来世再报,若要徐某改换门庭,换的保住仕途的机会,那就是有愧于李江都的知遇之恩,这一点请恕徐某不能办到。” 林延潮失笑道:“你的回答,实在我的意料之中,其实元辅并没有让我招揽你的意思,倒是我爱惜你的才华。” 徐贞明摇头苦笑道:“学士是读了在下的拙作吧,诚为书生之见,实令学士笑尔。” “确实为书生之见,但书生之见也并非没有见地,能落在实处,切实有利于百姓,那就是事功,而不是书生之见了。你在京屯垦,百姓称利,即说明你这本书写的是对的,唯独……” 徐贞明闻言讶道:“学士于徐某有什么见教吗?” 林延潮道:“见教二字不敢当,但你可知这一次被罢官吗?” 徐贞明苦笑道:“当然徐某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可笑徐某治水前,自信满满向天子禁言,要在京畿屯田,一改朝廷仰仗东南漕运的局面,要一岁开其始,十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