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六章 赈灾太晚了 (第3/3页)
竿挂着衣服似的。但已经有了些力气,手里拄着根棍子,领着小女娃向厕所慢慢走去。 “娘,您在这等着就好。”小女娃转头看着母亲,说道:“我自己能方便的,一会儿就回来。” 妇女却不放心,笑着说道:“娘能走得动,方便完也睡得安稳,和乖囡一觉到天亮。” 小女娃发出咯咯的笑声,孩子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能吃饱饭,不用再颠沛流离,母亲也陪在身边,她还有什么奢求呢? 而这片营地里,住的多是妇孺,为了方便起见,一些身体还算健壮的妇女被组织起来,负责夜间的巡逻和白天的卫生打扫。 “奴家见过大人。”巡查的两个妇女看见李海东等人过来,赶忙敛衣施礼。 李海东抬了抬手,和颜悦色地说道:“不必多礼。你们的辛苦,会有所报偿的。” “谢大人。”妇女脸上闪过喜色,又拜了一拜才站起身。 李海东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厕所,说道:“麻烦去挂个灯笼,晚上摸着黑容易出事儿。” 两个妇女答应着,接过李海东手下递过来的灯笼,快步赶了过去。 李海东也没有多等,带着手下继续巡视。 那两个身影也很快在他的脑海中消失,在成千上万的灾民们,这样苦命的人有的是,也不过是给他稍微留了个印象而已。 而即便是知道灾害已经从陕甘蔓延至山西、河南,李海东等人还是低估了大灾害对老百姓的影响。 能够逃到天津的只有少量的陕甘百姓,多数还是山西、河南,甚至是北直隶受灾的百姓。 积弊丛丛的大明,在大灾害面前,终于暴露出上至朝廷,下到地方,在财政和管理能力的严重不足,以及贪污腐败的广泛。 本来,大灾难通常会成为政治改革和臣子直谏的好时机,但在明末却已经丧失了这样的政治生态,党争却是愈演愈烈。 朝堂上的官员分帮结派,互相斗个不休,又和地方官员攻讦不止。 如何赈灾,对流匪采取何种策略,都成了争论不休、互相倾轧的话题,唯独切实可行的政策,却迟迟拿不出来。 严重缺乏钱粮的崇祯皇帝,难道不知道兵科给事中马事理''秦晋之盗皆吾赤子,请先用抚''的肺腑之言? 如果有充裕的钱粮,又岂能演变成灾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匪、抚平再叛的恶性循环之中? 陕西大灾已经持续了三四年,在地方官员和百姓的联名请求下,崇祯皇帝最终妥协,免除了部分地区拖欠的辽饷,但为时已晚。 同样,在经过了长期的争斗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吴甡作为赈济御史前往陕北。而这,不过是政治权利斗争的结果。 作为顶缸背锅的赈济御史吴甡来到陕西,才发现朝廷之前调拔的十几万赈灾白银,经过官员的截留和贪墨,到达重灾区后已经是寥寥无几。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延安、庆阳、平凉三府,延安府仅得三千两白银,庆阳府更是只有八百多两。 按照当地的斗米七钱的价格,每人发一两银子合十六钱,不过是能活五十天罢了。何况,延安府又何止三千人,庆阳府更不会只剩下八百多人。 政府信用体系的崩溃,皇权威严的下降,吏治的腐败,钱粮的匮乏,在这迟来的赈灾救济中,表现得愈发明显。 在崇祯年间,曾经完备的救荒措施和先例,都因为积弊已深的政治体制,太晚的赈灾措施,可统统变得无用。 明正统二年,朝廷''旌表义民十人''。十大义民在灾荒中出钱谷甚多,''助官赈济饥民''。 朝廷表彰后,这十大义民便享有了许多政治权利和荣誉,不仅能够免除家庭若干年的杂役,还可以将的族中子弟送到国子监中读书。 但吴甡尽管将衣冠博带的标准降低到''输百金以上者'',此次在陕西动员富户和藩王的效果却依然很差。 陕西各级绅士富民捐银共计约三万六千两,杂粮三千余石,藩王更是少得可怜,只捐献了三千五百两。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