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零六章 自立军阀的迹象 (第3/3页)
,急忙出屋,与二弟差点撞在一起。 「哥,你着急忙慌地干啥去?」二弟把锄头倚在门边,疑惑地问道:「要买鸡羊吗?村上好象还没到呢!」 陈兴山答道:「去那个供销站,把那个,那个辽钞花了。」 二弟眨巴着眼睛,不解地问道:「家里粮食也够吃,着急花掉买什么?不是都盘算好了,要买鸡买羊来养吗?」 「这个辽钞——」陈兴山挠着头,说道:「娘和我都觉得不托底?」 二弟摇了摇头,说道:「有什么不托底的?你不是说,人家东江镇的官兵都拿着花用吗?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是不能花用,人家不早就闹起来了?」 老母亲耳根软,听二儿子这么说,又犹豫起来。本来这些钱是要留着给家里添置别的东西的,难道都换成粮食和盐? 陈兴山也迟疑,磁愣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二弟打水洗脸,说道:「要是实在不托底,那就再买点粮食,也别全花了。等到鸡羊到了的时候,就少买两只吧!」 「老二说得有道理。」老母亲露出笑容,对小儿子的偏爱溢于言表,说道:「兴山啊,就听你弟的话。」 陈兴山答应一声,拿起个袋子出了家门。 村上的房屋院落都是差不多的样式,正房、东西厢房,半围着院子,院子则是用木头围起,正对着村中的主街。 正房和西厢比较好,能住人;东厢房则简陋许多,可以当牲口棚和杂物间。 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头和土坯,增强了抗震性,保温性能也比较好。这是当时最流行也最普遍的建筑方式,百姓倒也没什么可挑的。 「兴山,干啥去呀?」院中突然传来了声音,招呼着陈兴山。 陈兴山停下脚步,走过去,隔着院墙笑着应道:「去供销站,买点粮食。」 「家里粮食不够吃?」吴庆疑惑地眨巴着眼睛。 陈兴山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但对最好的朋友也不好隐瞒,便说了原因。 吴庆笑了起来,说道:「我劝你呀,还是把辽钞攒着,买鸡买羊不算什么,买头耕牛才是大事。」 「你就这么托底?」陈兴山问道:「攒在手里,不会变成废纸吧?」 吴庆撇了撇嘴,说道:「你呀,就是想得太多,成天担心这个,忧心那个的。全东江镇的军民都在用辽钞,就你害怕砸在手里。」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就算是要废除,也不可能这么快。半年一载肯定没问题,我觉得还是攒着,买些更合用的家当最好。」 陈兴山有些恍然,没错,刚发到手就作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说了,东江镇今年就要平辽,还指望着官兵奋战,哪会干这缺德的事儿? 「今晚家里来呀,咱们喝两杯。」吴庆呵呵笑着,说道:「我在供销站买了瓶酒,还有发的咸鱼,又弄了点花生。」 陈兴山笑着婉言谢绝,心里也敞亮了,和吴庆 挥手告别,依然去往供销站。 粮食是不用买了,买几尺棉布,给老娘和兄弟做身衣服。眼看天气越来越暖,还穿着棉衣呢! 供销站已经招了卖货的,是村中某个辽镇士兵的家眷,五十多岁的男子,听说以前做过小买卖。 顺利地扯了棉布,陈兴山犹豫再三,还是买了一瓶酒。一是馋得慌,二来能用这酒给老娘搓搓老寒腿。 三十亩田地呢,靠着自己的饷粮挺到秋天,打下的粮食也足够一家人吃了,真的没必要用钱买粮食。 陈兴山这回算是想明白了,挟着棉布,拎着酒瓶,兴冲冲地回返家中。 回到家中,饭菜已经做好,简单却香甜。边吃饭,陈兴山边向老娘和兄弟解释了一遍,道理简单,一家人也就放下心来。 要知道,辽镇官兵的饷粮并不是足额发放,将近一半都被扣掉,给将领们养家丁。 当然,即便是不养家丁,朝廷拔调的饷粮经过层层克扣,到了士兵手中,也要「漂没」很多。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