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山海经的二点想法  (第2/5页)
在叫汤山……    然后也列举了山里的动物有这些这些,其中动物列举中,大多数重复,只比前半段多了两种动物。    这是典型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座山写下的不同时代的描述。    同样的状况,在好几个经都出现了,比如有个地方写了成汤伐夏桀。    写这些话的人,绝对不是第一批作者。    我称之为第二代作者,第二代这些人还算不错,他们至少在模仿山海经早期作者的文风。    不像第三代作者,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直接往上加自己的想象了,直接把一些东西艺术加工了,强加了主观臆测。    ‘夸父不量力’这种话,就是第三代作者加入的。    得亏现存山海经中,还有第一批作者所写的‘夸父与日逐走’这种冷静文字留存。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最早山海经只有图,没有字,都是后来加的。    我想说,只有图的话,谁能写的出山海经?    相貌可以看图写,叫声呢?后人是怎么知道叫声的?还有一座山叫什么名字,这个难道是光看图就能知道的嘛?    所以画图者,至少同时期就有人配图写了文字。    总之上古有人画了图,还注释了少许的文字,可能很少很少,但一定有。    那批文字,是最冷静和简洁的。    之后夏商西周的人总结一遍,春秋战国的人总结一遍,再加上删除了很多,以及失传了图,所以山海经现在才真伪交加,虚实难辨,荒诞离奇。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子、庄子这伙人,就是特别有瑰丽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文人。    他们的存在,使得山海经多了不少主观艺术加工的文字。    回到玄冥。    其实很好解释,帝俊后裔禺?是东海神,而在大荒北有个儋耳之国,都是禺?的后裔,姓任,吃谷子。    禺?的后人禺强,也就是玄冥,成了北海神。    其中禺?则乘两黄蛇。玄冥乘两赤蛇……也乘青蛇。    可能就是一代作者写赤蛇,二代作者一看图,寻思这颜色大概是青色吧?于是写青蛇。    就这么简单,图的颜料黑化了。    总之,以上一切,都是我想说:山海经有一个或一批上古超级作者。一些矛盾或重复的地方,都是夏商周时期的普通作者写的。    我为什么说一个超级,一个普通呢?    因为一个是看了实物写的,一个是看了图写的。    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很难想象,山海图与经,是怎么写出来的。    最早的作者,仿佛周游了全球……    因为山海经是一本全球性的地理风俗志。    关于这一点,山海经原文竟然略有提及。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同上,‘一曰’之后,我们可以视为夏商周使其的二代普通作者写的,他们看图不知道这个‘帝’是谁,而根据他们那时期的传说,觉得应该是大禹,所以就加了后面那一句。    前面我说了:你们这些二代普通作者写的,我不听我不听。    我不管前半段是不是原初版本,但至少‘一曰’后面,绝对不是原初版本,而是起码夏朝以后了。    不得不说,‘帝命竖亥步’这段话牛逼大了,从东极走到西极,丈量路程,这是上古时期干出来的事?    有专家表示,帝指的是舜帝,命令竖亥用步子丈量全国,从东走到西。    但我想说,他步量的绝对不止全国,而是整个大荒海内外。    乃是从美洲极东,跨越亚欧,量到非洲极西。    很简单,人家步数都写了,算一下呗。    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这对于写山海经的时代而言,完全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假设竖亥一步是四十厘米,他也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有人说,可能他一步很短,实际没有走这么多里路。    OK,那我们削弱他一波,假设竖亥一步只跨十厘米,他也走了五万公里。    而地球赤道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