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872节 (第2/3页)
苏醒,有了一些意识的甘宁,清楚的听到这每一句的讲述。 更让他意识到,这声音多半就是来自那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关麟关云旗了吧? 关麟的声音还在继续。 “甘宁也特别讲究排场,往往出门时,就得好几辆车,在水路上走的时候更奢侈,单个一艘船出去可不行,一出去就得把船连成一连串,甚至停船的时候,每一艘船帆上都要扬起锦绣,就连每个手下弟兄也必须身着锦衣华服,船停到哪……系船的绳子都不用麻绳,直接用锦绣系在那儿!走的时候,也不解开这些锦绣,直接一刀砍断……下次再系,仿佛在中原一匹难求的蜀锦……在甘宁手上,完全不值钱一般!就是如此这般的奢侈!这也才是锦帆贼名字的由来!” 这…… 随着关麟的话,诸葛恪与凌统都有些吃惊。 锦帆贼,锦帆贼…… 以往倒是也略有耳闻,可究竟……为何取名如此? 到底有多么锦衣华服,才能被人冠以这样的名字,谁都不知道。 如今听得关麟讲述,倒是让诸葛恪与凌统连连颔首。 原来这名字,是这么来的,有这些渊源。 甘宁也听着关麟的话,只是,比起诸葛恪与凌统,他更震惊,震惊于这些二十年前的事儿,这小子竟知道的这般清楚,这般详尽! 关麟的话还在继续,“甘宁与这支锦帆贼也特别有趣,当地的官府如果来横的,那甘宁就会专门组织人劫掠这个地方,不光是抢大户人家的财富,甚至还专门刺杀这个地方的官员!” “可若是有些官员服个软,对甘宁尊重有加,甘宁也特别讲究,非但在那些地方不劫富,还特地去济贫……乃至于与那些官府中人称兄道弟。可以说……二十几年前,在巴蜀……甘宁一人执掌黑白两道,两道通吃,威风凛凛,那一年他才不过二十岁!” 听得关麟口中,有关甘宁的早年履历,凌统与诸葛恪彼此互视,只觉得震撼不已。 一个“江贼”能做到这种地步,也不得不佩服其本事了。 之后关麟又讲述起,甘宁二十岁时,弃武从文,研究诸子、百家、兵书、战策。 愣是“半路出家”读书读出些学问与大道理,兼之江贼时期建立起的黑白两道人脉,摇身一变,成为了六百石俸禄的巴郡的郡丞,吃上了皇粮。 再往后,关麟又详尽的讲述起,益州牧刘焉去世后,其子刘璋重用“东州”人士,打压当地的豪强士族。 甘宁就是本地豪族,黑白两道吃的也是“本地”这碗饭,被刘璋打压,这还能忍? 于是就带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 但不曾想,东州一派势力庞大,甘宁不是对手,最终被击败! 至此,只能被迫带着八百锦帆江贼兄弟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 先是投靠刘表,不受重用; 又投靠黄祖,哪怕射杀了孙权的部将凌操,依旧不受重用; 最终……无奈之下,投靠了江东!投靠了孙权! 且在甘宁与孙权的首次见面时,甘宁就献策图谋荆州! 此举得到了鲁肃、周瑜等人的赞许。 却也让包括张昭、张温、朱治在内的另一派不以为然。 张昭与一众大族的意思是——江东自身危急,如果军队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导致国内大乱! 这是明面上的说法,背地里…… 是攻略荆州后,这些江东大族的话语权无疑将进一步的压缩! 东吴就成了淮泗一派的天下! 可甘宁哪里知道这么多,他据理力争,丝毫没有给与这些大族半分颜面。 他更是指着张昭的鼻子怒斥: ——“国家将萧何那样的重任交给阁下,而您却留守担心出乱子,用什么来追慕古人呢!” 正是甘宁的提议,才坚定了孙权对荆州用兵的想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