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3章 金矿  (第2/3页)
名字不太好听,这是土着命名的地名。    随着金矿的发现,县城必定会出名。    我认为趁这个机会,改名叫河西县比较好。”    王启元听到武弘义总督答应这件事,他这才放松下来。    县城改名这个小事,就听武总督的安排。    他汇报完工作,就准备告辞离开。    武弘义看到王启元要离开,他立刻招手叫住王启元。    “王知县等一等,我还有事情要嘱咐你。    南洋金矿开采工作已经准备好,不日就将正式剪彩,工人下井。    地方上要给予足够的支持,特别是涉及金矿的物资供应和桉件审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金矿能给我们本地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河西县的发展。    卑职一定会服务好金矿,让金矿安稳采矿,不会受到杂事干扰。”    王启元条件反射,说出来这段话。    他话刚出口就反应过来,惊讶的问道:“武总督,我刚带来开采证,怎么金矿都已经进入到准备开采阶段。”    王启元很是疑惑,一个金矿想要开采,除了找好矿脉位置之外。    修建连通外界的道路,挖好矿洞等先期准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金矿这么大规模的矿山,只是挖矿道,就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鲁光明提前回来,带来获得采矿证的消息,南阳总督府立刻开始准备,时间都不够用。    按照工程的进度,这是他刚乘船离开南洋,金矿就已经开始准备挖矿。    武总督也不怕这么做,没有拿到金矿的开采权,所做的一切都打水漂。    武弘义看到王启元惊讶的表情,他笑着说道:“我派你去京城,就是因为你办事稳重,我相信你一定会办下来采矿证。”    他没有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    为了争分夺秒,尽早获得金矿出产的黄金。    先上车后补票,这是常规操作。    地方主官没有这个冒险精神,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还怎么能快速升迁。    南洋总督府,真的没有获得采矿证。    他们先期的准备,也绝不会打水漂。    任何一个获得采矿权的公司,必须要为这些设施买单。    不与地方搞好关系,他们很难维持采矿工作。    王启元再次告辞离开,他在总督府各个衙门,办理好县衙搬迁的手续。    他立刻乘坐船回到县衙,动员全县官员,进行搬迁工作。    新县衙紧挨着金矿,这意味着前途无限,油水丰厚。    县衙所有官员齐心协力,快速完成搬迁工作。    ………………………………    4336年(公元1639年),五月十五日。    王启元看着新县衙和外面人潮如织的景象,他露出了笑容。    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联排的砖瓦房。    这是河西村,之前民兵居住的地方。    新的县衙正在建设之中。    河西村的外面,已经铺好了一条水泥路。    河西村位于金矿和码头之间,是最佳的中转地方。    王启元走出县衙,他带着县中的官员,准备参加金矿的剪彩仪式。    金矿所有手续已经办妥,南洋总督府同税务局、银行这两个衙门交流好。    这座巨大的金矿,可以正式开采金矿。    他看着油光满面的吴正,河西村因为附近的金矿,这座小村庄迎来了巨大变化。    “吴村长,我看到外面的村民,已经把水田用土填上。    你们村从今以后,不准备种地了吗?”    吴正村庄激动的说道:“王大人,县衙搬迁到我们村,我们今后就是城里人。    哪有城里人,还继续种地的道理。    随着这座金矿的出现,围绕这座金矿,建立了大量的工厂。    很多工厂选择在河西村建厂,他们就近招工。    别说村里的青壮,哪怕是五十多岁的老头,都找到一个看大门的工作。    还有一些心是活络的人,他们准备做一些小生意。    现在干什么生意,那都比种地挣钱。    现在村中,已经没有人去种地。”    王启元只是例行询问,他知道随着县衙搬迁,河西村成为县中心。    这些耕地早晚都会被推平,变成居民的房屋和工厂。    他没想到,这件事不用官府的督促,百姓自己就因为利益,放弃种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