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牛逼越吹越大  (第2/2页)
当朝开启了取仕之先河,让天下读书人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也有利于朝廷取优而仕,这还是比较可取的。    听到这,老李与老房老程对视了一眼,有些自得。    于是有些傲然的问道:    “那你还说科举制度有弊端?”    撇了撇嘴,对李二打断自己吹牛还是有些意见。    看到杨帆的样子,李二只能马上闭嘴,压下心中的不服,想等这小子讲完以后再进行反驳。    看到李二很识趣,于是又继续说道。    虽然科举有诸多的好处,可还有很多的不足。    其一,科举之道,每年开举一次,可大唐地域辽阔,读书人都需要赶赴长安城应考。    因路途遥远,应考考生每年都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在赶路上。    对于有钱人家来说,自然有仆人侍候相随。    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赶路与筹集考试费用上面,哪还有时间读书?    其二,科举考试,考生没有进行糊名制。    “什么是糊名制?”    老李几人倒是很给面子,捧了一下哏。    看到老李几人很上道,杨帆没有装逼,接着解释:    现在的科举考试,考生的姓名阅卷人是可以看到的,那么就提供了弄虚作假以及舞弊的空间。    毕竟,在朝廷的官员大多都是世家子弟,如果阅卷人看见了姓名,在批改考卷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给认识的人打一个高分呢?    对于寒门弟子来说,这样是不是很不公平?    只有把各个考生的名字用封条封住,统一阅完卷以后再进行拆开,这才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途径。    随着讲解,老李几人听得如痴如醉,一愣一愣的,最后只能像小鸡吃米似的不断点头。    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喉咙,又接着继续道。    其三,科举考试中举的人都要经过吏部的选拔,内容无非就是策论、政令、文案之类的。    政令、文案等内容,世家子弟耳熏目染,熟门熟路,成绩当然优秀。    而寒门子弟,政令、文案是什么都没听说过。    这相当于间接给世家子弟开后门。    其四……    “啊,怎么还有?”    李二几人确实被震惊到了,他们没想到,引以为豪的科举制度有如此多的漏洞。    这不是啪啪打他们的脸么!    “额……那好,不说了,喝酒……”    看着老李几人脸色有些难看,只好停了下来。    李二几人哪里还有心情喝酒,本来因为得到救灾募捐方法的高兴心情也变得兴致盎然。    ……    话说老李几人离开以后,转入一个无人的角落。    瞬间,周围出现了很多恐武有力的兵士,他们远远的站着,像似戒备着什么。    这时,李二负手一站,与刚才醉意朦胧的表情截然不同。    此时,他身上散发出一种超然的气息,整个人看起来锋芒毕露,犹如一把出鞘的利剑,很是霸气。    程咬金与房玄龄则刻意放缓了脚步,落后着李二一步的距离。    一时间,气氛有些压抑,过了一会儿。    “玄龄、咬金,你们觉得此子如何?”    “回陛下,微臣前些时候只觉得此子放荡不羁,喜财好色……”    即使在医术上有些小道,也只是有些小才。    可今日所见,让人耳目一新。    解决朝廷之急,犹如天马行空。    对科举之弊端,知之甚深,传世之诗,信手拈来!    诸事来看,可见其眼光之毒辣,见解之独到。    乃微臣生平仅见,只能用几个字来形容——世之奇才。    “是呀,此子有大才,如果能为朝廷所用,乃国家之幸,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此子平时看似懒散,但性格却甚是恃傲,不知是心有顾忌,还是什么原因,朕几次试探,他都左右而言它,还真让人头疼。    当房玄龄和李世民探讨得如火似烈时,却被程咬金一句话怼的哑口无言。    “想这么多干嘛,不入朝又如何,毕竟他年岁还小,再说了,有什么问题找他就是,他现在不是住在长安城么,嘿嘿嘿,还是我老程慧眼识才,早就看出这小子的与众不同。”    李二与房玄龄对视了一眼,暗骂了一声憨货。    程咬金这货简直与杨帆那斯根本就是一丘之貉,都是棒槌!    不过程咬金却说对了,这事急不来!    “陛下,我看他好银钱,小丫鬟也颇有美人胚子,不如从这些地方入手。”    听到房玄龄的建议,李二眼晴一眯,而后,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眼神,挥了挥手朝皇城方向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