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2章 侠商汪汝淳  (第2/2页)
教九流各阶层都有人脉,同时又有对边军疾苦,后金凶残的切身认识。    这件事情操办起来,对他而言,并无多少难度。    松风楼的戏班子是他找来的。    剧本也是他策划,一个时辰里就找文人润色完的。    这出戏的内容,也都有据可查。    其中最核心的辽东巨商李玉山,家财被建虏抢掠干净,自杀而死的事情。    还是他在皮岛时,曾经去过后金统治区的朝鲜人用笔谈的方式告诉他的。    包括在辽东前线厮杀过的老兵,也是他联系过来的。    他当然不会只把力量用在松风楼一个地方。    类似的一幕幕在京城各个茶楼,酒馆,甚至露天茶摊,戏台上发生。    汪汝淳为此当然出了钱,但也不是太多。    他联系和召集的这许多人,尤其是在京城的辽东老兵和难民,不少人都曾经受过他的资助。    一听他的要求,就主动要求参与。    而且这些老兵和难民也都知道,这事情和他们的切身利益,和辽东父老的利益密切相关。    所以心甘情愿去做。    过去他们出于义愤,自发呼吁,但力量分散,没有人统筹,往往也是白费力气。    而现在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配合,又听说是皇帝支持,自然干劲十足。    就这样,不过两三天的功夫,京城街头巷尾的舆论就被扭转。    只要有人谈起皇帝廷杖钱士升一事,旁边的人就纷纷说,打得好。    这些只会空谈仁义,误国害民的家伙,就该这么打。    民间富豪,整日里美酒美食,山珍海味,营造园林,豢养歌姬戏班,出入青楼,娈童美婢不离左右。    哪一件不是挥金如土。    大家有目共睹!    国家要多征收点税,就叫苦连天,控诉苛政了?    陛下自己含辛茹苦,极力简朴。要他们出些钱,有什么不对?    更有明理者说道,如今看来,我大明现在种种困境,全都出在“省钱”两个字上。    为了省钱,坏了多少事情。    到头来又何尝省钱?不过是让耗费的钱十倍百倍增长上去。    若再这样因循下去,大明便真是岌岌可危了。    当初,建虏老奴作乱,萨尔浒之役。    为了省钱,拼命催促提前出军,结果一败涂地。    若是不省这些钱,把住要害,大军准备齐全,建虏又岂能翻出天去?    后来又是为了省钱,不愿意用熊廷弼之策,结果丢失辽沈。    再而后又为了省钱,不愿意支援东江毛帅,白白浪费数十万仇恨建虏的辽民力量。    再这般省下去,我大明真要被省没了。    与其这般长期拖延消耗,何如扎扎实实估算一下以绝对优势消灭建虏,究竟要投入多少金钱。    以我大明之疆土人口,岂有真拿不出这笔钱的道理?    岂有人力物力真敌不过占据一隅的建虏的道理?    若论野战,我大明军队在国初也曾经野战无敌,把曾经横扫天下的元寇打得屁滚尿流。    岂有几次野战失败,便永远害怕野战,回避野战的道理?    只需下定决心,提供足够钱财物资,严格训练军队,集中优势兵力,以多击少,岂有不能野战的道理?    天下人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把建虏灭了。    那时什么钱没有?    收益的还是百姓。    这般为省钱,不肯加税,拖延下去,受害的还是全天下的百姓    旁听之人,也都纷纷点头,觉得有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