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_第68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4节 (第1/3页)

    “除了正常十分之一的商税需要上缴,加上当下七万多贯的俸禄和三万贯的马料支出,皇家每年净收入三十万贯左右。”

    朱高煦清楚皇帝挪用国库的后果是什么,别的不说,单单说晚明的万历。

    万历一朝真的没钱吗,也不尽然……

    别的不说,单单万历的定陵就花费了八百万两,皇子册封更是耗费上千万两。

    要知道崇祯接手时,九边积欠也不过九百六十八万两,而九边每年定额满饷也才五百多万两。

    也就是说,定陵和皇子册封所耗费的银两,足够崇祯结清九边积欠,同时还能再支付九边两年满饷。

    除了这两项,万历平常赏赐花销也不少,而内帑每年收入在二百余万两左右。

    如果万历老老实实存点内帑,不挪用国库金银来满足个人私欲,减少铺张浪费,那也不至于到用钱时露出窘迫。

    皇帝用国库金银过多,肯定会导致百官生怨,因此朱高煦才想着在他活着的时候,制定好皇帝内帑的各类条例。

    “儿臣是这么想的,日后国库的钱粮就是国库的,是朝廷的,即便是天子也不能挪用。”

    “至于天家的钱粮则是在工程内修建内库一座,称呼为内帑。”

    “朝廷每年定额拨二百万贯或二百万两白银给内帑,各国朝贡贡物也上交内帑,回赠则是从国库取,毕竟朝贡贸易也是朝廷赚大头,不可能天家出。”

    “此外,诸如报社和各类天家产业正常缴税,收入收入内帑之中,皇帝不动用国库,群臣不动用内帑。”

    朱高煦提出自己的建议,尽管这个建议很容易让天家在日后成为全国最大的资本,但皇帝做资本起码还会在国家存亡时掏钱出来,官商资本想掏钱就困难了。

    只要限制好皇帝从国库中掏钱,内帑完全就可以作为皇帝收买民心的利器。

    “倒是和现在变化不大。”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随后点头道:“这件事你安排就行,不过如果按照我的意思,理应把下西洋和海外收益都划归内帑之中。”

    “那就太多了,而且朝廷没了利润,自然也就不会维持海外宣慰司……”

    朱高煦露出苦笑,心想老头子果然和历史上一样,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放在自己的手里。

    正因为这种想法,才导致了洪熙到弘治年间,群臣不断地反对下西洋。

    朱棣的下西洋属于皇帝赚到了钱,百姓赚到了方便,但朝廷的中枢和地方却没有什么便宜可占。

    遇到朱棣这种把内帑敞开的皇帝还好,中枢要用钱也能及时取出。

    可如果遇到朱瞻基、朱祁镇这样的皇帝就倒霉了。

    朱祁镇在历史上赈灾次数很多也很大,但问题许多灾情本就是他处理不当扩大,而后连忙找补,动用内帑的次数并不频繁。

    朱棣估计是觉得内帑有钱,臣子得看皇帝的面子吃饭,但没考虑到后续君王是否有他这样的豁达。

    海外利润一定得分给朝廷,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维持海外的统治。

    至于国内,朱高煦则是准备把蛋糕做大,而做大的部分则是由皇家来霸占大头。

    想要做大市场,那就得等到蒸汽机进入工业行业才行。

    放下这些想法,朱高煦安静的和朱棣吃了一顿家宴。

    吃完饭后,朱棣用泡茶漱了漱口,这才开口道:“江西的事情如何了?”

    “冲突在不断加剧,但尚在可控范围以内。”朱高煦解释道:

    “这些参与了冲突的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