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3节 (第2/3页)
高煦依旧需要,毕竟南洋和小西洋、大明洋的航道还需要它们。 酒过三巡,朱高煦醉醺醺的回到了乾清宫躺下,同时也见到了许久未见的郭琰。 郭琰服侍他更衣洗漱并躺下,用腿给他枕着,梳理那刚刚洗好擦干的头发。 “浙江的新政快结束了,这次你的动作小了很多……” 郭琰谈论着浙江的事情,朱高煦闭着眼睛应了一声:“留着它们,有用。” 他话不多,但却在回答。 “还有三个地方需要推行新政,等它们推行好,你就要做皇帝了?” 郭琰询问这个外人不敢询问的事情,朱高煦抓住了郭琰的手:“说实话,我还没好好想过,如何做好一个皇帝。” “虽然在外人看来,我现在与皇帝无二异,但我清楚,我如果是皇帝,那必然是个不合格的皇帝。” 他此言不假,他的许多政策,都是在推翻皇帝天人感应的那套规则,这从长远来看,对天家弊大于利。 “我这些年清明都会回濠州,路上见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也听到了许多新鲜的事情。” 郭琰答非所问,朱高煦却明白她想说什么。 “我经过的地方,没有一处地方不是在赞颂你和陛下的,千百年后后人会评价你和陛下是不是好皇帝,但就现在来说,天下的百姓都觉得你们父子是好皇帝和最贤良的储君。” “古往今来,畅谈均田者甚多,可唯有你与陛下做到了这一切。” 郭琰给出自己的看法,朱高煦听后叹了一口气,缓缓睁开眼睛:“我觉得我有些对不起爹。” 若说对不起,朱高煦对不起的人并不多,除了渤海一开始的将士们,便是徐皇后和朱棣。 徐皇后是他在躲避,朱棣则是因为不久后的即位。 历史上的永乐有二十二年,而如今看来,恐怕最久也不过永乐十六年了。 相比较心思缜密的徐皇后,性格直爽,大大咧咧的朱棣对于朱高煦来说更容易亲近。 兴许从当初他说要造反,朱棣选择憋屈的被他圈禁兀良哈秃城开始,他便把朱棣当成了自己的父亲,而徐皇后则是很晚。 “陛下应该是骄傲,骄傲有你这样的一个儿子。” 郭琰为朱高煦梳理头发,安慰着他:“不管是太祖高皇帝,还是我爷爷,他们都看错了……” “其实我看对了,我很早就知道,你不会甘心当一个小小的渤海郡王。” 郭琰眼神明亮中带着几丝倾慕,这么些年来,她对朱高煦的喜欢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平淡,反而随着他做出一件件大事而更加浓烈。 “如果他们不逼我,我宁愿做一个小小的渤海郡王……” 朱高煦这句话是真的,他虽然外貌只有三十四岁,可心理却已经六十多了。 面对朝政,他也会感到疲倦,也想过过平淡舒坦的日子。 如果不是老朱用冯胜和傅友德的性命让自己知道什么是权力,如果不是朱允炆步步紧逼,不给自己留活路,如果不是历史上朱瞻基对自己所做种种……如果不是这些,朱高煦根本就不会走上这条路,他会走上这条路,完全是被一个个人,一件件事给逼到这种地步的。 他不是没和朱允炆示好过,服软过,可他没给自己机会。 “我已经有十五年没有走出应天府了,也有十五年没有执铁枪,骑快马,奋勇厮杀了。” 朱高煦声音中带着几丝唏嘘,皇帝固然好,可战场上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他却难以忘记。 他瞧着自己的手,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力气越来越大,对于兵法也更为深透,可他却再没有上战场的机会。 “我有些想吉林城了……” 呢喃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