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9节 (第2/3页)
去年大明朝的人口达到了八千二百余万,煤炭产量却只有一千二百余万吨。 这还没有经过单位折算,毕竟英国的吨是每吨一千公斤,而大明的吨位是明制一千斤。 两方算下来,大明的煤炭开采量太少,人口却是英国的两倍还多。 在煤炭占据燃料市场前,木柴是百姓为数不多的燃料之一。 想要恢复生态,就得解决燃料问题,因此煤炭产量提升,必须提上日程。 江南没有树林没有什么,可北方如果没有树林,那风沙就会不断向南推进,而草方格对于大明朝的许多百姓来说,那也是燃料,也是可以喂食牲畜的草料。 朱高煦如果没有记错,北京地区的风沙在元代以前还不算明显,虽然刮沙尘暴,但并不频繁。 从元代开始,由于蒙古人的放牧,以及汉人为了生活的砍伐,加上世界范围的气温下降,草原上的沙漠面积开始不断扩大。 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时间里,除了前七十一年因为朱元璋、朱棣的一些植树工程让北平鲜少被沙尘暴入侵外,其余二百零五年时间里,北京遭受沙尘暴的频率不可谓不高。 朱高煦记得明代北京遭遇了一百多次沙尘暴的袭击,其中大部分都在正月到四月间。 其中嘉靖二十年以前频率不算高,一百八十年时间里不过四五十次,但后续一百零二年时间里,由于小冰河期降临,全球气温骤降,因此共出现沙尘天气记录八九十次。 别说从江南前往北京的官员,就连朝鲜、安南等国前来朝拜的使臣都把北京恶劣的环境写在书中。 这样的环境,如果朱高煦现在开始改变,让煤炭走入千家万户中,让煤炭价格不再是那么昂贵,那么百姓自然不会去大范围的砍伐树木,反而会为了美观去种植花花草草。 想到这里,朱高煦将脚步放慢下来,并调转马头走入了乡间小道中。 这个时节,多有孩童在道路上玩耍。 瞧见朱高煦他们这群人,不免好奇打量,同时羡慕的看着他们所乘骑马匹。 路过一些村镇,朱高煦都会下马走入其中打量。 这些村镇的房屋修建不算好看,但绝不简陋,村中水井、牌坊也一应俱全。 作为村吏的各村里长、粮长早就知道朱高煦要经过运河,因此得知有大队人马到来,他们便连忙走出村吏所,与朱高煦他们嘘寒问暖起来。 朱高煦从中聊了聊,不过却套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 即便询问百姓,百姓们也说日子滋润,比以前好了很多。 对于这句话,朱高煦自然是相信的,但这个所谓的“好”得看与什么比较,又是什么标准。 洪武年间的大明虽然经过老朱的大基建而焕发生机,但总体来说还是封建时代下的百姓生活。 朱高煦的新政推行,吏员下乡,就是为了让百姓生活更进一步变好,同时理清楚税收,让钱用到实处去。 几个乡镇的探索,并没能给朱高煦很好的回复。 扬州本就是鱼米之乡,当地的百姓想要吃好喝好再简单不过,毕竟光是疏通运河,每年就需要招募数万人,算下来十二个月里,起码有上百万人次参与疏通运河的工作,赚些钱再容易不过。 相比较之下,那些没有太多大工程的地方,想要打工谋取生路就比较困难了。 这其中,朱高煦主要担心的还是西北地区。 “煤炭、铁路、蒸汽机……” 返程的路上,朱高煦呢喃着这些东西,他清楚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让大明更上一层楼,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 工业革命的前期,朝廷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