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06节 (第3/3页)
见状,朱高煦也作揖离开了乾清宫,不多时乘坐步舆来到了北京城的春和殿。 郭琰带着朱瞻圻等人早早等着他,见他回来,当即上前迎接他。 只是面对家人的热情,朱高煦稍微寒暄几句,便让他们先去休息,并让亦失哈前去召见王甫。 不多时,王甫便抵达了乾清宫,而朱高煦也令人赐座。 “我召你来,是想询问你,这蒸汽机的工厂,是否可以从现在着手?” “自然可以!”听到朱高煦的话,坐在位置上的王甫作揖道: “除了最开始几台需要工匠手工精细制作,后续的蒸汽机,都可以用先前的蒸汽机调试后连接各类机器制作。” “这点,我们在南京太学时已经实验过,每个月最少能产出十台蒸汽机。” “如果投入一百万贯来扩大产能,那可以从中学生中招募工人,两年左右就能建成一座拥有三百台机器的蒸汽机工厂,年产应该不会低于五百台纺织、抽水、机车等机器。” “即便后续蒸汽机热效率提高,也只需要更新蒸汽机车间就足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王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高煦,朱高煦闻言点了点头。 对于年产五百台机器,他并不觉得夸张。 至少在1712年-1800年间,英国在没有大量需求的情况下,都生产了超过2500台蒸汽机及各类机器,并且投入不如大明十分之一。 在高投入和高质量工人的操作下,年产五百台机器对于大明这个市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英国来说,只需要五年就能让市场饱和。 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了大明在工业上一旦迈开脚步,世界各国都得成为大明的商品倾销地。 后世如此,这一世也是一样。 想到这里,朱高煦果断开口道:“我给你拨二百万贯,各类机器只要有用,不管效率尽数修建。。” “你派人去考察山西、东北的矿场,看看他们的需求量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提升三倍就是朝廷需要的数量。” “另外,蒸汽机车继续研究,在铁路铺设完成前,热效率能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提前两年修建蒸汽机车的工厂与车间。” 话音落下,朱高煦眯了眯眼,放出豪言道: “朝廷不能浪费辛苦开辟的航道,凡是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都要有大明的商品进行流通。” 第459章 阖家团圆 “这个江淮的法子是不错,不仅能解决陇川数万百姓的生计,还能让朝廷把大金沙江利用起来。”四月的北京春和殿内,朱高煦看着王瑄写来的手书,心里对这个所谓农奴之子不免提起了兴趣。 虽说朱瞻壑早前多次与他说过江淮这个人,但类似江淮这种在学校里常年年级第一的人,大明朝每年都有数十个,着实不需要他关心。 学习好和能不能搞经济这是两码事,而且江淮还愿意返回陇川这种偏远之地为官,这份心气也是难得的。 “陇川到蛮莫,我记得应该就二百余里吧?”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点了点头:“二百二十六里。” “嗯……”朱高煦颔首,满意到:“修这么一条铁路大概耗费七八十万贯,如果陇川真的能在这个江淮的理政下繁荣,继而也可以影响整个滇西乃至滇南了。” “不过只是种植桑树还是太短见了,陇川之地的气候,如果种植甘蔗,那恐怕利润也不会浅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