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20节 (第2/3页)
洲则是可以容纳数百万人。” “日后沿海出现灾情,都可以将百姓迁徙送往这些地方,既能解决海外人口不足的问题,也能解决内部矛盾问题,一举两得。” 话说到这里,朱高煦便也不再继续说下去,朱棣闻言则是询问道:“北洲的情况如何,你的那个北洲宣慰司,确定能成为补给点?” “可以是可以,就是不如南洋方便,大明洋的风暴比南洋频繁太多,以现在的技术,想要迁徙百姓有很大风险。” 朱高煦解释完后,朱棣也就没有什么过多的问题了,只是让他自己看着办,随后便示意他退下了。 在朱高煦退下的时候,他们口中讨论的北洲宣慰司也在急剧的扩张中。 “杀!!” “驾!驾……” 虽然已经是九月,可北洲西海岸依旧略微温暖。 在一片喊杀声中,穿戴甲胄的一群汉人正在对山林之中的土著人追杀。 这其中,一名二十出头的青年人策马握弓,一连射杀好几个土人后,这才开始叫嚷起了招降的土话。 在他的土话下,许许多多土人纷纷放下木棒、长矛投降。 不过几十名身着甲胄的汉人,便俘虏了近三百名土人,并且连带着将他们的部落也一并俘虏。 这几十名汉人骑兵驱赶着他们前往西边,连续几日后,他们终于穿过了山林,来到了一片开阔地带。 前方十余里外就是一片大海,而滨海的这块平原上则是充斥着大量穿着简单粗布麻衣的土著人。 他们手持农具,在田间不断开垦荒地,并且有大量身穿甲胄的汉人骑兵在监督着它们,一眼看去,数量不下数百人。 “文德,你们回来了!” 一道声音响起,只见一名二十出头,身材瘦弱的男子策马而来,献媚的与青年人对话。 “黄经,好好守你的岗,要是放跑了人,你今年的田就别想要了。” 青年人瞥了他一眼,随后便带着这数百土人向着南边走去。 黄经被青年人教训,也只能悻悻离去。 不多时,青年人带队往南边走,很快便见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这条河被他们称为北洲河(萨克拉门托河),北洲城便是依托这条河修建的。 北洲宣慰司由北洲卫驻扎,兵力五千六百人,宣慰使本该是张纯,但由于张纯被调往平叛,至今尚未就任,因此北洲的事务都由宣慰司同知汤旻负责。 北洲卫并不出征四方,而是驻守在北洲城方圆五十里的范围。 对于移民抓捕的土著人,他们会登记数量,因此青年人才会带着这数百土著人前来北洲城。 隔着老远,队伍便看到了矗立在北洲河的北洲城。 城池周长六里,城高二丈,厚一丈八,由开荒石块及混凝土垒砌而成,城内驻扎三千六百火枪手及炮兵,城外游弋两千骑兵。 大明在海外的兵马,通常驻扎三年换防,但期间犯错就会被延长时间,犯错达到三次就会被裁军。 正因如此,许多人做事都谨小慎微,很少与移民交流。 为了治理移民,汤旻在北洲城外设置了一个临时衙门,专门负责移民的事情。 青年人名叫石亨,他并非是建文佞臣,而是因为他父亲贪腐被牵连流放到的北洲。 对于他们这种人也有一定的特赦,例如攒够一百贯赎罪钱就能回家。 在这片土地上,攒钱的办法并不多,仅有开采金银矿,亦或者耕种土地,贩卖粮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