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_第73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38节 (第2/3页)

朱瞻壑确实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故此对以往嗤之以鼻的教材也开始上心了起来。

    朱高煦估计等他回去后,应该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好好学习的。

    时光飞逝,转瞬间便来到了三月份,孔府涉案的三万余人被发配车里府,发配的队伍浩浩荡荡,延绵十余里。

    各地州府都需要为他们准备稀粥,以免他们饿死在半路。除了他们在迁徙,朱高煦也下令从江西、南直隶、浙江等地对云南、交趾、琉球府进行迁徙。

    被迁徙的对象,多为家中耕地数量不足的人家,凡是人均低于三亩的百姓,均被强制迁徙。

    这样的做法,自然使得被迁徙百姓怨声载道,其中不乏有对朱高煦私下写史,对其诟病的人。

    只是名声这种事情,随着年纪增长,朱高煦开始越来越不在乎了。

    此前他还想着让朱棣帮自己背锅,但年纪增长上来后,他发现背不背锅无所谓,能把事情干好就行。

    如果现在大明与之相连的所有国家,并都将他们同化为汉人,那朱高煦宁愿背上一口厚重的大黑锅。

    只可惜,迁徙所需的资源不能凭空变出来,迁徙人口也并非那么简单。

    别说人口,就连一些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快见到成效,例如朱高煦在永乐年间制定的银行政策。

    原定永乐十七年年末就能出现的银行,直到洪熙二年四月中旬才正式在全国完成部署并开业。

    在银行开业的同一天,各地报纸争先恐后报道了银行的规矩和政策,其中当地存,异地取的法子尽管很早就出现,但过往都是私人或商帮在做,第一次有朝廷参与其中。

    故此,商贾及百姓们并不知道朝廷的银行能否信任。

    不过对于善于搞舆论的朱高煦来说,如何让银行走上正轨,没谁比他更清楚了。

    先是制定各地官员俸禄发往银行,官吏凭存折自行领取俸禄。

    其次就是在报纸上狂轰滥炸,让整个民间所能接收到的,都是大明银行的正面消息。

    最末便是组织大量百姓前往银行存取钱,让过往的百姓知道银行可以正常存取钱,甚至特意调动军队伪装为百姓,大宗异地取钱。

    在朱高煦的这一套套办法下,终究是有商贾开始在银行存钱,而百姓的那点钱数量不多,许多人并不敢轻易尝试。

    不过这不要紧,只要社会的风气往朝银行存钱开始走,那百姓自然而然就会存钱,更何况为了让百姓存钱,朱高煦也开始玩起了他设想好的国债……

    “卖报卖报,大明银行发行东北、西北、两京铁路国债,年利息五分,存一贯得五十文,存十贯得五百文,存一百贯得五贯钱咯!”

    “卖报卖报……”

    六月,即便是酷日悬挂高空,但街头巷尾依旧有不少斜跨布包,拿着报纸不断吆喝的人。

    他们的年纪大多在十二朝上,基本是小学毕业的学子。

    正如当年朱高煦设想的一样,大明小学推广后,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短缺的人力岗位。

    大明毕竟是一个刚刚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所需要的工人数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毕业学子在毕业后所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应该如何养活自己。

    有的选择回家务农,有的选择去城里闯荡。

    账房先生、跑堂伙计……这些岗位大多已经招满了人,而大明朝每年还有数十万学子不断毕业。

    正因如此,卖报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只要有人买报,他们便愿意为这些人读报。

    一份报纸一文钱,口才好的人一天能卖出去四十几份,口才差的也能卖出七八份。

    报纸走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三四年了,人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