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60节 (第2/2页)
这性子能被磨平,不然对于大明朝来说,兴许不是一件好事。 “小子一定会的,届时小子还会再来看看岳父。” 朱瞻壑如此说着,沐春见状也没再继续说什么,只是带他围绕滇池游玩了三日。 期间朱瞻基也来找过朱瞻壑,不过他并没有和沐春过多交流。 汉王府、云南三司、黔国公府…… 这是云南的三方势力,而王瑄基本不参与进来,毕竟相比其他人,他和沐春更熟悉。 只是由于当年他帮助傅茂阻断沐春粮道和援兵的事情,他与沐春从知己变成了现在的陌路人。 沐春虽然认为朱棣、朱高煦上位后的大明很好,但他还是过不了心里那个坎,王瑄也是一样。 简单在昆明府逗留了三日时间,朱瞻壑便前往了西边的陇川府。 中途他前往了大理,很想知道自家父亲口中苍山洱海有多秀丽。 兴许是因为这个时代气候太冷,加上大理居住人口并不多,故此这个时代的苍山有许多树木,洱海也清澈见底。 对于南诏遗留的那些遗迹,朱瞻壑没有兴趣去看,他的目光主要在这苍山洱海生活的百姓身上。 虽是语言不通,但朱瞻壑也舍得花钱寻觅翻译,故此了解许多西南的事情。 可以说,在明军没有解放他们之前,生活在土司治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不幸福的。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由于世世代代都和土司所绑定,他们面对一些土司的残暴也不敢反抗。 即便碰到善良一些的土司,他们也会因为土司与土司之间的争斗被波及,生活没有安稳可言。 洪武年间,汉人还能穿草鞋和粗布麻衣,可他们就是光着脚,顶多用点布料来勉强遮挡重要部位。 自永乐年间云南改土归流开始,他们的日子才渐渐开始好了起来。 昔日属于土司的土地被均分给他们,朝廷也会发粮食给他们,鼓励他们大量开垦新的土地。 不仅如此,他们的孩子也能读书写字,而他们也在大基建的背景下可以前往官道附近应聘工人,给官道修葺来获得工钱。 在朱瞻壑看来,每日二十文的官营工价极低,但是每当他想发怒的时候,那些脸上洋溢笑容的百姓就会将他的怒意驱散。 “你是京城来的,那你见过永乐皇帝和洪熙皇帝没有?” 一个身穿白族服饰的七旬老太太询问朱瞻壑,她的眼睛灰蒙蒙的,似乎看不见东西。 坐在朱瞻壑身旁的一名青年闻言,当即也为朱瞻壑翻译起来。 “见过,但隔着很远……” 朱瞻壑坐在不足一尺高的矮凳上,不明白这个七旬老太家住土屋,为什么还能笑得那么高兴。 “他们肯定长得很慈祥,就像是菩萨一样。” “慈祥……”朱瞻壑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爷爷倒是挺慈祥的,但他父亲…… “慈祥嘛,如果不是皇帝派兵来,我现在还是奴隶,都活不到这个时候。” 那老太太把自己的脚伸出来,脚上有曾经戴过镣铐的伤痕,朱瞻壑能看出来,全因为他曾经在海喇儿城见过流亡逃难而来的蒙古奴隶。 他们的腿上,也有这种类似镣铐、木枷之类的伤痕。 “现在日子好了,能吃饱饭了……真羡慕你们有好日子过,我都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那老太太显然很早就失明了,但朱瞻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自己能在他脸上看到那所谓“好日子”的景象。 兴许国泰民安不用走遍山川大地,只要看看百姓的脸,看看他们的表情就能清楚一切。 想到这里,朱瞻壑点了点头:“会越来越好的!” 第489章 仓攒吏 “一送小郎箱子边,箱子底下两吊钱……” 四月辛酉,当朱瞻壑从大理往陇川去的路上,众人行到一处路旁便听到了歌唱声。 “停车!” 朱瞻壑的声音从车厢内响起,负责护送他的十余名西厂力士当即勒马,马车也随之停下。 朱瞻壑走下了马车,站在道路旁边,道路修建在山腰,山腰上下是宛若台阶的梯田。 梯田里,一些民族正在水田里一边劳作,一边歌唱。 朱瞻壑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切,梯田之中的那些人看到他们,不仅没有收敛,反而笑着唱得越来越大声了。 虽然听不懂意思,但瞧着他们开心的模样,朱瞻壑自己也笑脸挂到了脸上。 站在路边看了半个时辰,朱瞻壑这才乘坐马车离去。 马车里,朱瞻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信纸上,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民生的事情。 朱瞻壑一路走来,看到的基本都是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场景,少数也能碰到吏员不负责不认真的场景,但对于百姓们来说,只要不折腾他们,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将车窗打开,窗外是延绵的大山,山道也十分崎岖,宛若巨蛇绞杀猎物般,环绕大山而上。 这样的地势和路况,想要修建铁路无疑是难如登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