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89节 (第1/2页)
杨展站在一旁,喝了一口酒后便开口道:“这次我去小西洋京察海军,顺带也搞清楚了一些事情。” 朱瞻壑闻言偏过头去,等待杨展的下文。 “他们四股势力在昆仑洲所获的财富可不算少,单从整理过后的满剌加海关关税来看,每年从昆仑洲掠夺的明面财富起码达到了三百万贯,算上我在木骨都束和麻林地了解的,应该不低于四百万贯。” 四百万贯的财富,即便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财政大头了,更不用说这些势力。 在大明治下,他们得到了安全的航道和保护,但也被限制在了昆仑洲和小西洋地区进行贸易。 在昆仑角,昆仑宣慰司禁止除大明官船以外的所有船只逾越这片海域。 在东方,满剌加海关和随时在打击海上走私贸易的南洋、东洋等舰队在不断巡视。 他们的空间被限制在了昆仑洲,这对当下的他们来说是好事,但随着他们实力不断膨胀,他们注定要与大明朝廷争取更多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组织这次大阅兵。 大阅兵的效果很好,起码这些国家的野心能被压下十几乃至二十几年。 十几二十几年后,如果朱高煦还在世,那只要再组织一次阅兵,并且依旧保持军事领先就足够。 如果朱高煦不在世,那朱瞻壑自己就得多考虑考虑如何应对这些小国的问题了。 喝下一口酒,朱瞻壑将酒杯放到了身旁太监双手托着的托盘上,转身便离开了此地。 光鲜亮丽的宴会下,藏着无数人与国家的蝇头苟利,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单独治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和宗藩体系是不太现实的。 经过陇川的历练,朱瞻壑清楚认识到了一个问题。 除了自己身上流淌的朱氏血液外,他并没有任何远超常人数倍的才干。 以他一个人的脑子,是绝对治理不了整个大明朝的,更别说大明治下的宗藩体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必须组建一个自己的班子,以此来解决日后可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短短几步路,他想到了江淮,还想到了张渤海、高观,以及此前在学校时关注过的陆愈。 这些人足够年轻,能陪伴并帮助自己很长时间,尤其是江淮。 老实说,经过历练后,朱瞻壑很佩服江淮这样的人。 清廉能干,知市侩而不市侩,更重要的是他那个敢做事的心。 相比较之下,张渤海和高观等人便逊色不少。 有江淮帮忙,他能省下许多事情…… “夏尚书!” 忽的,朱瞻壑停下了脚步,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想找的人。 “殿下……” 吏部尚书夏原吉坐在一张椅子上,见朱瞻壑行礼,当即起身回礼。 “您是长者,坐着听便可。” “虽是长者,却也是臣子,殿下若是不想臣站着太久,还是将事情快些说出来吧。” 朱瞻壑表演了一番礼贤下士,但夏原吉不吃这一套。 他从朱瞻壑的言行举止看出了朱瞻壑有事前来,故此让他直奔主题。 “此前听闻我父亲拔擢了一批官员,我想调其中几人来我东宫詹事府任职。” “此事非我能决断,请殿下询问陛下吧。”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夏原吉直接选择了拒绝。 朱瞻壑脸上表情一僵,但还是谦虚有礼的恭敬回礼,随后转身离开了此地。 在他离开的同时,夏原吉身后的一名官员脸上露出担忧:“尚书如此拒绝东宫,是否有些不妥?” “规矩就是规矩,我都六十岁的人了,干嘛还需要担心这些呢?” 夏原吉说罢便坐回了椅子上,继续看起了广场上的热闹。 与此同时,朱棣与朱高煦也走下了城墙,并刚好遇到了前来禀告事情的胡纶。 胡纶对朱棣先作揖,而后才对朱高煦作揖,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自家陛下对太上皇的敬重,所以不会在意这些细节,而太上皇则是会因为他的这个举动而略微高兴。 “陛下……” 胡纶上前把刚才发生在广场上的事情交代了一遍,朱棣就在旁边听着,也不打岔。 一字时的时间,胡纶将各国使臣的表现和朱瞻壑的表现交代了清楚,朱高煦闻言颔首道: “知道了,你继续监督就行……” 话音落下,朱高煦继续向广场走去,朱棣也与他并排,欣赏着西域与中亚的胡姬舞乐,东洋和南洋的艺伎、乐女风情。 时间流逝,很快便来到了该散场的时候。 各国的杂耍班子先一步离开奉天广场,随后各国使臣在礼部的安排下排列队序。 七十余国的国主、使臣上前,朱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