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23节 (第1/3页)
所谓草方格,其实利用麦草将其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地坚立在沙地上。 在后世麦草的用处并不算大,但在这个时代,一千斤麦草依旧能卖出不少钱,但铺设在沙漠上却铺设不了几亩地。 草方格搭配地下水渠及坎儿井与树木、抽水机,不得不说在沙漠恶化还没严重到后世程度的明初时期,这套组合拳打起来还是有用的。 近些年来,袭扰北京的风沙也基本随着大宁、山西等处的植树造林人渐渐变小。 若是后人都能像朱高煦这般重视治沙,那许多沙漠即便形成,也无法如后世那么大了。 这其中,右翼河套南部的毛乌素沙漠最为出名。 历史上的毛乌素地区曾发展过农业,汉代以后主要是游牧区,到了唐代因为不合理的开垦,当地植被遭到破坏,流沙不断扩大,到两宋时期,毛乌素的沙漠化向东南拓展,到晚明就已经需要每年对长城扒沙了。 如今是明初,毛乌素的沙漠是北方治沙的重头戏之一,至少就面积来说,它如今的面积不足二十世纪的四分之一,想要治理虽然困难,但也绝不是不可能。 除了它,其余大宁、漠南等地的治沙工程也在继续。 随着铁路贯通,各地的廉价煤炭不断经过铁路运送各地,加上朝廷发布的《禁伐令》,北方的柴火在明面上已经不能贩卖。 即便是私底下贩卖,价格也达到了每担二百文的天价,相比较之下,煤炭的价格则是已经降低到了每担六十文。 低廉的煤炭价格加上蜂窝煤和配套的蜂窝煤炉出现,北方百姓的柴火已经开始由木柴转向了煤炭。 除此之外,各地房屋的营造若是需要木料,也是必须向当地官营的木料厂购买,而当地木料厂的木料则是从不断开荒的东北、交趾、琉球及南洋运输而来。 这些种种政策,加上私下砍伐树木被发现则各官营工场不予录用的惩罚,北地百姓确实鲜少为了每担二百文的木柴去丢掉每日几十文的官营工作。 这些年,北方的植被也慢慢恢复了起来。 当然,植被能被恢复还是主要来源于低廉的煤炭价格,而这个价格则是朝廷以不赚钱为结果而定下的价格。 正因如此,许多民营煤矿在与官营煤矿打了几年价格战后,无一都被官营矿场所兼并。 由于漠北蒙古被解决,现在的陕西、山西等地自然也就不存在走私的情况了。 毕竟他们想要走私,那得穿越几千里的大漠去到西西伯利亚去了。 正是因为漠北蒙古被解决,所以许多地方的军队也要随着朝廷的布置而调动。 朱棣这次来西北,就是想要看看甘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同时也出来走走,这对他身体有好处。 自己能活到六十七岁,这是朱棣自己都没能想到的,他还以为他会和自己大哥,老二老三他们一样,活到四十几就薨了呢。 现在看来,自己和老五反而是正常的,都活到了六十几。 捋了捋大胡子,朱棣看着眼前这茫茫大漠,满意点头道: “几十年后,这里也应该会成为一片绿洲吧。” 他伸出另一只手拍了拍正跪在沙地里抛沙的朱祁钺,朱祁钺心领神会,扛着铲子就跟着自家太爷爷往铁路走去。 数百步的距离,他们见到了许许多多被发配来植树的人。 仅是肉眼可见,便有不下千人在种植草方格和树木。 “太上皇……” 王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