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23节 (第3/3页)
“不过这些县大多都已经改名了,就连西域的名字都变了。” “噢?你还知道西域的事情?”朱棣倒是没想到,这小子平日上树打鸟,下水捉鱼的同时,居然还能知道那么多东西。 “知道!”朱祁钺解释道:“沙州是敦煌,哈密是伊吾、吐鲁番是高昌、亦力把里是乌孙,喀什是疏勒,还有……” 朱祁钺并非说大话,他似乎是继承了朱高煦的身体素质,记忆力虽然达不到过目不忘,却也能很轻松记住许多东西。 此外,他的身体素质也强于普通的小孩,至少其它小孩七岁时最多也就是四尺不足,而他却已经四尺二寸了。 “好好好,这些东西是你自学的,还是旁人让你学的?” 朱棣看得欢喜,朱祁钺也道:“偶尔看看的时候就学会了。” “好,那以后要多看看史书,只有明了史书上的东西,才能知道许多事情应该如何做。” 朱棣如此教导着,朱祁钺却举一反三道:“太爷爷说的不对,爷爷之前说过,历史总是在人们认识到它的本来面目之前不断的重复运动着。” “所以俺觉得,即便读了史书,也不一定就能避开所有重复运动的历史,因为历史并非能轻易躲避的。” “你爷爷还说过这话?”朱棣有些诧异自家老二还能说出这话,朱祁钺点头道: “说过,爷爷还说过,后人嘲讽前人不知史书,不懂教训,但若是将后人放在前人的位置上,一样规避不了这些重复的事情。” “爷爷还说过其他东西,不过说的太多,俺当时没注意听。” “你这小子,你爷爷教你东西你还不好好记。”朱棣轻拍朱祁钺后背,朱祁钺却直接躺在马车上,头枕在了朱棣的腿上。 马车载着他们向前走去,官道两旁是一棵棵种植没多少年的树木,而道路两旁的耕地正有人在翻地。 朱棣瞧着这些百姓干活时还能穿着棉衣,便知道这西北之地也得到了铁路的实惠。 由于气候比后世略冷,这个时代的甘肃想要种植棉花并不容易,即便能种出来,产量也不高,主要还是得从南方的江淮平原、江汉平原运输。 一件棉衣价格不便宜,能穿棉衣干活,足以说明西北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 当然,这只是表面,真正的情况,还得朱棣自己去张掖走访走访才能知道。 在他的关注下,马车开始靠近张掖。 一刻钟后,他们所乘坐的马车进入了张掖县城,而朱棣特意下旨不用官员前来迎接,入了城后他便直接前往了西市。 张掖虽然是大明二次营造过后的城池,但城内情况还是以曾经的东西市为贸易市场,主干道所贩卖的商品远不如东西市便宜。 这其中,东市是高档消费商业圈,交易的都是高收入上层阶级。 县衙和府衙的各级衙门多在东市设立,因此东市的配套消费和房价都趋于高位。 不仅如此,东市的商品质量也比较高,价格相对较贵,适合那些有经济实力的人购买。 在东市,人们可以购买到各种奢侈品、高档商品和精美的工艺品。 相比较东市,西市则更像是一个跳蚤市场,面向的人群比较大众化,主要以城内外的老百姓和小商贩比较多。 西市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价格也相对较低,适合大众消费。 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应有尽有。 西市的热闹程度要远远超过东市,买卖人员的规模及人流量也很大,因而西市要比东市更繁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