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_第82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24节 (第2/3页)

    一只大鹅高达四百文,如今只需要二百文就足够。

    再说衣食住行中的住与行,大明的房价向来不贵,贵的主要是木料。

    随着铁路通车,南洋的木料从天津运往西北,购置半亩地,修建一个小院也不过十几贯钱罢了。

    至于出行,火车价格十分透明,每站十文,而短程出行所需的驴马价格也十分便宜。

    在张掖鲜少有骑驴者,多以乘骑西番马为主,每匹值钱二贯,并不昂贵。

    这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都透露着西北百姓的日子在逐渐变好。这其中,如果说最大的改变,那还是朝廷在西北政策所带来的就业机会。

    癸卯案后,朝廷重新制定了地方工价,其中修建铁路每日三十文,下井挖矿每日一百文,植树治沙则是每日二十文。

    这些工作往往都是先到先得,当然也得看看个人手艺。

    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最便宜的工作工价,也达到了每日二十文,以当下的粮食价格,足够买六斤粮食了。

    除去这些短工,朝廷也在西北设置了许多长工的工作,城镇清洁每月六百文,修葺官道每月六百文。

    可以说,朝廷的在西北的工作工价,最低便是每日二十文,一个人但凡能好好工作,全家人也不至于饿死,更别提朝廷还几次在西北均分田地了。

    一朝一代的生活质量,归根结蒂就是民生问题。

    民生之好坏,则又关乎民心的向背。

    民心之向背,则取决于吏治之善恶。

    可见民生、民心、吏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将成为考察大明百姓生活质量的关键。

    至少在洪熙年间来说,大明朝治下的百姓生活质量远比洪武、永乐年间要好。

    蒸汽机不仅带来了生产上的进步,还在交通运输上解决了大明朝整体的资源分配问题。

    一条两京、一条开汉,这两条铁路保证了江南农民不至于在丰年谷贱伤农,也保证了北方百姓的口粮不至于因为运费而过于昂贵。

    江南谷贱则购买运送西北贩卖,即便卖不出去,也能储存以待天时,在灾害来临时不至于闹出没有粮食吃的闹剧。

    坐在马车上,朱棣看着这满大街西北百姓都能穿着绢布成衣,面色红润的来往时,他便知道自家老二在治理大明这方面,强过了自己与自家父亲。

    “爹,您看看,俺就说应该选俺,朱允炆那小王八蛋哪里比得上俺家老二啊,就是看在老二的面子上,也应该选俺才对!”

    朱棣不免骄傲起来,虽说父凭子贵有些说不出口,但他又不是没干事,没什么说不出口的。

    他这不应该叫父凭子贵,应该叫……子承父业!

    “这西北能繁华如此,也不枉俺费了一番心力啊……”

    朱棣捋着大胡子,略带感叹的说着。

    “这不是爷爷的功劳吗?”朱祁钺疑惑开口,但朱棣选择了无视这小子的声音。

    “王彦,把这些事情都写下来,发往北京给老二看看,让他也高兴高兴。”

    “对了,这铁路什么时候修抵肃州?”

    “太上,您还要去肃州啊?”王彦语塞,要知道肃州距离这里还有近四百里呢。

    朱棣捋着胡子道:“来都来了,干脆去到玉门关。”

    “可铁路短时间还修不过去,而且陛下也说了,不建议您舟车劳顿的前往没有火车的地方。”

    王彦作揖开口,郑和也附和道:“太上,不如就先到这里,这几日住在昔年的肃王府并好好走走四周,返回北京过完正旦和元宵过后,再趁着清明去南京为高皇帝祭祀如何?”

    “几个月过去,等到天气转暖再前往肃州也不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