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_第82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26节 (第2/3页)

悟,人口集中就是财富集中,而财富若是集中在江南,那以大明官员与商人勾结的环境,若是日后再兴大案,那只需要在江南兴一场大案,就足够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

    朱瞻壑刚刚明了,朱高煦便对他继续交代道:

    “重要的不是怎么抄家,而是再分配。”

    “百姓的钱都集中到了这群人手中,而这群人的消费始终有限,如此一来,钱就会被限定在他们手中,花不出去。”

    “这种情况下,朝廷若是要对其动手,那动手成功后要做的就是让钱流通起来。”

    “兴基建是一种手段,还有官营贷款则是第二种手段。”

    “不过这第二种手段若是玩不好,那便会发展成为如两宋官营高利贷一样的恶政,所以需谨慎。”

    朱高煦所说的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新政下推行的“市易法”,所谓市易法就是以略低于高利贷的利息向商户们提供贷款,商户们则以房屋之类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

    不提市易法的高额利息,这项政策本来是一项让钱流通起来,发展经济的好政策。

    结果,官员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强迫辖下商户贷款,有需要得贷,没需要也得贷,朝廷因此收获了一堆烂账。

    尽管神宗一度允许商人们将还款期限延长三年,按月还贷,但经历熙丰变法折腾后的开封城百业萧条,无论如何法外开恩,商户们都没有能力按时还钱给朝廷,所以才又有了宋哲宗年间的“大拘掠”。

    所谓“大拘掠”,也就是财产大清查和收入大管控,而清查管控的对象,就是那些欠了朝廷贷款的商户。

    这次行动中,不管大户小户,一概没收房屋,接管收入,直到他们将欠朝廷的钱连本带利还上。

    当然,朝廷是“仁慈”的,特许小户“拘掠一半”,只按欠款的半数进行管控资产和收入。

    这件事被谏议大夫梁焘得知后,他紧急上奏劝阻。

    他认为把百姓每天的收入都拘掠到朝廷手里,不足的部分再勒索滞纳金,这是在断他们的生计,最后一定是百姓破产,朝廷也收不回欠款,谁也没好处。

    也许是觉得上面这些道理还不足以说服朝廷,梁焘又站在朝廷的立场,以“贴黄”的形式从利益角度出发,对奏章内容做了一番补充。

    不过这份贴黄的补充,就涉及到了北宋朝廷对天下吸血的手段了。

    从这份贴黄中,朱高煦也吸取了不少从对付百官和富户的手段。

    这其中内容大概是朝廷是高度优待京师之民,平常日子不怎么骚扰他们,所以京师之中能发育出数百家大姓。

    若是遭遇战事,急需钱用,朝廷则可以将数十家大姓弄过来,一天之内就筹足了军费筹。

    朝廷养着这些京师之民,平日不动他们,正是为了让他们在这种时候派上用途。

    现在朝廷应该好好爱养这些因变法而遍体鳞伤的京师之民,如此再过个一二十年,他们又可以发育成若干大姓,可供朝廷在紧急之时取用。

    这份拿“祖宗之法”说事的黄贴,实际上是在劝告朝廷,不要光想着吸血,也得注意造血和养猪。

    血造多了,猪养肥了,到了关键时刻再吸血、再宰杀,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有意无意之中,梁焘道破了宋都开封本质。

    在北宋治下,开封城富丽繁华了一百六十余年,但这种富丽繁华,并不是自由生长的结果,而是皇权疯狂吸血和官僚消费的产物。

    开封是一座没有产业的城市,它几乎完全依赖“官吏兵卒消费”来维持运转。

    这一点,朱高煦是在来到大明后,闲暇时翻阅北宋的《东京梦华录》所看到的。

    在书中所描述的开封,虽然有着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奢侈消费,但几乎没提到任何其他产业。

    奢侈消费的群体,也是一群吃朝廷财政饭的群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