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29节 (第2/2页)
担心令你太过引人注目,所以暂时搁置。”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想让王骥以勋臣身份入阁,如此一来也算开了先例,日后便不会发生南明那种不让勋臣入阁的事情。 “臣何德何能,陛下不必担心微臣。” 王骥这次是真的受宠若惊了,大明朝文官获爵的人并不多,整个永乐、洪熙朝也就一个孙铖罢了。 虽然孙铖能力不如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但奈何孙铖从吉林城就跟着皇帝,有军功的同时获爵倒也不奇怪。 自己虽然也有军功,但交趾土人战力并不强,只是比较难缠罢了,所以他也没有觉得仅凭驻跸交趾的功劳就能获得爵位。 “殿阁有你,朕也能稍稍放心许多,爵位的事情你也不用妄自菲薄,朕说你可以,你自然就可以。” 朱高煦这般说着,同时也考校道:“你觉得,朝廷眼下的局面如何?” “臣以为,虽有皮藓之患,但不成大碍。” 王骥如实汇报,不过他又补充道:“当然,这是指在陛下的治下。” 他的话算隐晦,却也很容易听出来,那就是没有了朱高煦的存在,皮藓之患就不一定仅仅是皮藓之患了,而这也是朱高煦一直所担心的。 如今的大明,毫无疑问是封建帝制的巅峰时期,而将封建帝制推上巅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本人。 正因如此,在以皇帝个人意志为主的这个时期,他的决策决定了大明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大明的国力在洪熙年间无疑达到了一个巅峰,而国内矛盾也被朱高煦施展手段解决。 不管是南北百姓,又有谁会说当今不是盛世,当今天子不圣明? 这是值得夸赞的事情,也是值得担忧的事情。 朱高煦已经四十八岁,没人知道他还能在位多少年。一旦他去世,那现有的许多政策是否还能维持,新君的手段是否能如当下般威压天下,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王骥没有与朱瞻壑直接交流沟通过,所以他并不知道作为太子的朱瞻壑实际能力。 但在他看来,类似朱高煦这样的人恐怕很难再出现了,即便后世之君再怎么优秀,也很难超过他。 不管是谁即位,皇权都不可能保持当下的绝对控制力。 “让你入阁,主要是因为你在军事上的见解颇深,而内阁不仅仅要处理政务,也要处理军政。” 朱高煦瞥了一眼殿外,似乎看到了殿阁那四位大学士。 “他们算经济账是一把好手,但军事就不太行了。” “你入阁后,以你为主,徐硕为辅,关键的事情要据理力争,朕永远站在你的身后。” 朱高煦三言两语便给予了王骥最大的支持,王骥闻言感动道:“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就不用了,好好活着。”朱高煦轻笑,随后看向亦失哈: “带他和徐硕交流交流,熟悉熟悉政务。” “奴婢领命”亦失哈躬身作揖,王骥也作揖道:“臣告退。” 二人不多时便离开了偏殿,来到正殿开始交接工作。 王骥到来后,六军都督府的奏疏都将由他和徐硕共同处理,而亦失哈也隐晦表示了王骥为主,徐硕为辅。 徐硕早就有这个准备,所以当事情到来时,他也并不显慌乱,而是很直接承认了自己作为王骥副手的身份。 在交代过后,亦失哈便转身离开了此地。 在此期间,杨荣与杨溥则是一直隐晦观察王骥。 王骥在江南处理的清流可不在少数,他们对王骥自然没有好脸色。 不过王骥毕竟刚刚入阁,如果他们排挤王骥,那不免会让皇帝心里不高兴,这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江南铁路还未建成,这段时间他们还是尽可能安分点比较好。 如此想着,他们也就沉浸在了理政的时间里。 与此同时,远在数万里外的海上,一支庞大的舰队也成功抵达了一座繁华的海港城池。 写有北门港(旧金山)隶书大字的牌匾出现在了众人眼前,而这里便是北洲宣慰司的第二个城池,靠近大海的北门县。 由十艘宝船和二十艘大福船组成的舰队缓缓驶入海湾,并停靠在了北门港的港湾之中。 随着船只停稳,一艘艘船开始放下船梯,随之走下的是一名名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兵卒。 在码头上,数千名翘首以盼的官兵和数百名紧张的流配罪民在紧张等待着。 随着船上的五千余名兵卒走下甲板,一名武官这才上前对四十多岁,身穿麒麟服的张纯作揖道: “伯爷,北洲宣慰使孟懋前来接替您与诸位兄弟。” 那武官一开口,张纯便笑道:“你小子倒也不用那么客套,我与你父亲相识多年,这北洲宣慰司有你看着,我心里也十分放心。” “对了,东洲宣慰使的舰队呢?”张纯看了看孟懋身后,孟懋却道: “他们先一步往南边去了,毕竟金银主要在南边,运送金银返回中原最为重要。” “倒也是。”张纯抚了抚自己的长须,同时对四周吩咐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