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45节 (第1/2页)
朱高煦他们跟随朱棣走了上去,而这座占地一亩的高塔也越往上越小。 到了第十层,顶层的面积除了中间采光的楼梯,便只有不到二百余平的环形走廊了。 站在此处,依靠紫金山,可以俯视整座南京城。 在爷孙三人眼前,一眼望不到边的南京城十分广袤,建筑渺小。 “这江南铁路修建两年有余,还没有修抵南京。” “若是等修抵南京,这南京想来又要重复曾经繁华了。” 朱棣眺望南京城,感叹着这经久不衰的南京。 至少在这个时代,南京城依旧是保三争二的城池,哪怕经历了迁都一事,它的繁华也在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恢复着。 当下大明朝有五座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池,其一为北京、次之为苏州、再次为南京、然后是杭州。 再过十几年,估计北京人口会提前历史一百年突破一百万人口。 自从铁路通车,北京的粮食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人口骤增神速。 一旦江南铁路竣工,估计整个泛江南的人口也会被虹吸到南京、松江、苏州、杭州几座城市。 “父亲在感叹什么?” 朱高煦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询问朱棣在感叹什么。 “怎么,我现在连感叹都不行了?” 朱棣发着牢骚,朱高煦却无奈道:“儿臣只是觉得您年纪大了每次感叹,都让儿臣提心吊胆罢了。” 朱高煦这话不假,毕竟朱高炽去世后,他最担心的并非老三,而是老头子。 历史上朱棣只活了六十五,而今他已经七十一,自己身为人子又如何不担心。 “唉……” 似乎是因为朱高煦这话的缘故,朱棣忍不住想起了自家徐妹子和老大。 “其实能走在前面,也挺好的。” 朱棣感叹着,随后看向朱高煦:“老二,你和老三可得走在我身后啊。” “父亲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朱高煦闻言不太高兴,朱棣却苦笑道: “人终归要死的,我死了之后,你可得按照我的意思办,把我葬在北京,和你娘一起。” “活了七十一,其实也够本了……” 朱棣唏嘘着,随后看向朱祁钺:“这小鬼不错。” “是不错”朱高煦颔首,对于这点十分认同。 朱祁钺见自家爷爷和太爷爷这么说自己,也不由得双手抱胸,偏着头道:“俺自然不错!” “……” 见他这模样,朱棣和朱高煦恨不得收回刚才的话。 “行了,你先下去吧,我去看看你大伯。” 朱棣准备去看朱标,朱高煦闻言却沉声道:“您带钺儿去吧,我准备去瓯宁王府看看。” “瓯宁王府……” 朱棣略微失神,这才想起了被自己一家圈禁了三十一年的那几個侄子。 不知朱棣是何种想法,总之朱高煦准备去看看朱允熥他们几人。 他率先走下了高塔,带着亦失哈便往朱标陵墓不远处的瓯宁王府赶去。 瓯宁王府先后经过两次扩建,第一次是失火扩建为四十六亩,有亭台楼阁及湖泊水榭。 第二次扩建,是洪熙二年负责看守此地的渤海千户官上奏府内人丁兴旺,奏请扩建后,朱高煦准许扩建的。 第二次扩建后,瓯宁王府面积便达到了二百六十余亩,足够容纳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四人子孙后代居住。 当然,朱高煦也没准备关他们一辈子,只等朱棣去世,他便准备释放他们。 徒步走到瓯宁王府面前,早已收到消息的渤海兵卒连忙行礼作揖。 “陛下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行了,他们到承运殿了吧?” 朱高煦打断了百余名兵卒的作揖行礼,询问着身旁的亦失哈。 亦失哈颔首道:“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当下有建庶人一子四孙,吴庶人三子十一孙,衡庶人五子十八孙,瓯宁郡王三子十七孙。” 亦失哈只是稍微介绍,朱标这一脉人口居然不知不觉就达到了六十五人。 要知道朱棣的儿孙也不过才五十多人,可见朱高煦对朱标这一脉很不错。 “走吧……” 朱高煦颔首表示知晓,随后便拔腿走入瓯宁王府内。 走入王府之中,映入眼帘的就是前门、端礼门,而后是宽阔的承运门广场。 承运门广场左边是山川坛、社稷坛,以及宰牲畜的宰牲房和宰牲亭,以及马房和典膳所,存储粮食的粮仓。 广场的右边世子府、六局、承奉司、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