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46节 (第2/2页)
销声匿迹的原因很简单,主要便是地方官员不敢参与这一脉的事情,导致这一脉生活的十分困苦,最后甚至被传出了绝嗣的消息。 历史上朱标这一脉是否是在万历年间绝嗣了,这点朱高煦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一世朱标这一脉不可能绝嗣。 不仅是为了自家父亲不被黑,也是为了自己。 “在紫禁城住几日吗?” 朱高煦特意询问朱棣,朱棣闻言恍惚几下后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啊?” “要在南京住些日子吗?”朱高煦并没有不耐烦,而是继续询问。 “住几日吧,也别住太久。”朱棣点了点头。 现在的他因为年纪上来,记性已经不如曾经,身体机能更是如此。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只准许他前往有火车通车的地方,因为乘坐火车相较于马车来说,对身体的损害最小。 颠簸的马车,足够把朱棣这身老骨头颠散架了。 “去紫禁城吧。” 朱高煦对车外的亦失哈等人吩咐,亦失哈闻言颔首。 不多时,两卫骑兵便拱卫着马车向着紫禁城驶去。 马车还没抵达紫禁城,忽然在南京闹市区停了下来。 敲门声传出,随后郑和打开了门并作揖道: “陛下,北京有急报……” 朱高煦闻言果断接过打开,随后眉头紧皱。 “怎么了?”朱棣询问一声,朱高煦则是叹气道: “夏原吉年纪大了,前几日患了风寒,御医让他安心养病,他也上奏请求致仕。” “你准备怎么做?”朱棣询问。 “让他在北京安心养病,养好病后再风光送他还乡吧。” 朱高煦叹了一声气,随后对郑和吩咐道: “按照我的意思回文,另外派人去长沙府湘阴县,择一地重新为夏原吉修建一座安养的宅邸。” “是!”郑和作揖应下,见朱高煦没有多余的吩咐便退出了马车。 在他离去后,朱棣这才唏嘘道:“夏原吉也要致仕了,唉……致仕也好,他走了也就没人拦我出巡了。” 朱棣话里虽然在庆幸,但语气却止不住的有些落寞。 “漠北虽然安全,但避免有东迁的胡虏侵扰,我还是派张辅和孟瑛率燕山卫骑兵护卫您吧。” 朱高煦交代着,朱棣这次也没反对,只是点了点头不说话,似乎还沉浸在夏原吉致仕的事情上。 不多时,队伍继续向着南京的紫禁城前进,四周百姓则是并不知道这是天子的队伍,只当是哪个皇亲国戚前来南京。 在队伍离去后,街上又继续热闹了起来…… 第537章 苏州游行 “呜呜——”二月,刺耳汽笛声中,一辆火车冒着滚滚蒸汽热浪行驶在戈壁滩上。 那蒸汽刚刚飘出锅炉不久,便结成了冰霜依附在火车顶部。 当然,更多的冰霜则是落在了铁轨两旁的戈壁滩上,滋润着这片大地。 火车拉拽着一节节货物向前前进,不多时前方出现了数以千计人影,他们有的在种植树木,有的在布置草方格,但更多的是在前方铺设铁轨。 火车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在了距离铁轨尽头三十几步左右的地方。 “各班取货,别耽搁时间!” 一名主事隆声叫嚷,霎时间四周两千余人便纷纷熟练的根据火车货箱上的数字开始排队等待。 铁轨、铆钉、工具、粮食、牲畜、淡水、树苗、秸秆等等物资通过火车运送而来。 工人们欢声笑语的将这些物资抬下车厢,随后看着火车在汽笛声中通过尾部的火车头向东方驶去。 当下他们正在铺设的铁路是瓜州通往哈密的铁路,如今仅有不足一百五十里路程,顶多八月就能通车,比预计要快了四个多月。 相比较土壤含水比较重,开春难以开垦的东北,干燥的西北并没有那么多顾虑。 在这里做工的,大部分都是瓜州、肃州等城的城区百姓,而农民在半个多月前就已经组团坐车回家,准备忙碌春耕的事情了。 “你说王趿拉他们也真是,在这里干活每天五十文不干,回家种那几亩地,忙两个月下来也就收成三四石粮食,顶多卖个二贯钱。” “有那力气,在这干两個月都能拿三贯钱了,更别提还包吃包住有肉有酒。” “确实挺傻的……” 工地上,城区来务工的百姓谈笑着那些返乡的农民,认为他们不够精明。 唯有一些没有返乡的农家子弟闻言立马反驳起来:“没王趿拉他们回去种地,你们哪来的粮食吃?” “嘿,你这话有意思,现在大家吃的粮食都是江南的大米,还有几个人吃麦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