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54节 (第1/2页)
“陛下,前面就是鸡西关了。” 亦失哈开口提醒,朱高煦也颔首道:“在关隘停下,我下去看看。” “是……” 在朱高煦的吩咐下,队伍如他期盼的那般停在了鸡西关前。 马车停稳,朱高煦亲自将门推开,不知道带着何种心情走下了马车。 洪熙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阔别吉林三十二年后,他的双脚终于又重新踏上了这片黑土地。 在他眼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丈高,长三里逾的混凝土城墙。 它是那么的坚不可摧,即便采用当下最先进的火炮,也需要上百门火炮昼夜不停地炮轰十几日才能将它摧毁。 锦衣卫们脱下了外套,露出了里面的绯袍,悬挂上了牙牌。 他们护卫朱高煦,朱高煦往哪里走,他们便亮出牌子,让沿途守卫不敢阻拦。 他们穿越了两丈逾的甬道,见到了宽阔的关城,而关城之中有着许许多多交易的百姓,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座小集市。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屹立着的兵卒依旧紧握手中兵器,目光锐利的扫视四周。 吉林城的城防不等朱高煦抵达,便全数换回了吉林卫的精锐。 虽然他们依旧有着吉林卫的名头,但实际上这群兵卒多数都是迁徙内地的渤海二代、三代武将子弟。 凡渤海出身武将子弟,均要前往当年的渤海十二卫当值三年,而后才能下放为将。 这并非朱高煦定下的规矩,而是渤海武将们潜意识认为的规矩。 在他们看来,渤海十二卫是陛下的老班底,其中吉林卫身份最高,其次是肇州卫、安东卫、长春卫。 在四卫之下,便是吉林左右二卫、肇州左右二卫、安东左右二卫和长春左右二卫等昔年的女真八卫。 当然,随着癸卯贪腐案爆发,李齐、李赤、李察几人被朱高煦发回乡里,剥夺爵位后,肇州左右、安东左右、长春左右等六卫的地位开始下降,故此军中又以上四卫、中二卫、下六卫来称呼。 唯有各武将勋臣的嫡长子弟可以入吉林卫担任勋卫,嫡次子弟则是前往肇州、安东、长春三卫。 旁系子弟,亦或者有潜力的,基本在吉林左右二卫当差。 至于当年癸卯案犯事,亦或者毫无背景而被选拔上来的,则是在下六卫当差。 朱高煦个人不喜欢这种等级分明的安排,但即便他打乱了许多次编制,勋卫们依旧潜意识将吉林卫作为勋卫最神圣之地。 正因如此,他们望向朱高煦的目光,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 朱高煦走上了马道,来到了三丈高的鸡西关城头。 他眺望关城内,也看向了当年他们血战的哈达岭。 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年,当初被砍伐倒下的那片森林已经重新长了出来,遮盖了当初朱高煦依靠山势设计的防线。 “当年若是有这般雄关,何至于死伤如此多弟兄……” 他将手放在鸡西关的女墙上,尽管有些刺啦手掌,但却依旧感觉到一种熟悉感。 那是他曾经在这里战斗的感觉,他当初就是在这里,率领鸡西关几千男丁血战兀良哈。 这城关下,埋葬着许许多多的人,有他们自己人,但更多的是敌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感慨间,朱高煦念出了后世伟人的这首《沁园春·雪》,而这一幕被身后跟随的史官所记下。 这一路北上,朱高煦似乎是担心许多诗词因为自己而失传,所以不断朗诵。 从《浪淘沙·北戴河》,到如今的《沁园春·春》,一路上他所熟记并能朗诵的几十首诗词被记载。 一些他记不住全部,只能记住部分短句的诗词也被记下。 为了帮他找补,史官将其称为“短句”,还做了一篇合集。 这时,急促的脚步声从马道传来,亦失哈等人向后看去,却见一名四旬正四品官员一路小跑而来,并在朱高煦身后作揖下跪。 “陛下,臣吉林知府张成山,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张成山下跪作揖,亦失哈主动开口道:“跪礼早已做出规定,旧制的事情就不要再做了。” “是,下官激动之下唐突失礼,请陛下恕罪……” 张成山起身回礼,朱高煦也转身看向他:“你是张渤海的哥哥对吧?” “回陛下,张侍郎是臣的弟弟。”张成山受宠若惊。 “倒也难怪了,你政绩还算不错,你弟弟张渤海也有几分本事。” 朱高煦点评道:“你父亲早年随我作战,我虽不记得他,但他能教导出你,而你身为长兄,又能教导出张渤海,可见家教。” “臣惭愧……”张成山谦虚着,朱高煦则是开口道:“与我说说吉林府的大小事情吧。” “是!”张成山闻言精神一振,如数家珍般将吉林府的一切告知朱高煦。 吉林是新朝的从龙之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