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79节 (第1/2页)
他记得从英国1773年制定《印度规管法案》开始,英国的财政收入便不断地水涨船高,不到三十年时间,英国财政收入反超清朝,并将其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是东西方之间,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财政收入上败给西方单一国家。 哪怕是被人嘲讽很穷的明末,其财政收入也能达到二千七百万两,比同时期的日不落西班牙还要略高一些。不过这并不奇怪,英国当时的经济市场已经很大,加上科技不断发展,欧洲人口也不断增加,所以能实现财政收入反超并成功破亿。 当下的世界人口虽然不如十八世纪末的一半,但大明拥有的人口市场却远超英国。 大明加藩属国,合计两亿六千多万人的人口市场将会是大明财政水涨船高的关键。 这其中,印度厮当无疑是大明所掌握最大的人口市场。 维持当下十六个国家格局的印度厮当,是大明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 除此之外,便是日本关东、天王、关西三方势力的平衡,以及朝鲜国王、文武两班的平衡。 至于其它国家,目前中亚和西亚的藩属稳定需要帖木儿国,南洋则是需要暹罗国。 掌控好这些国家,这些地区就不会出现什么无法应对的事情。 只要大明能巩固好自己治下的这些疆域,日后便不是大明被欧洲孤立,而是世界孤立欧洲。 思绪之间,朱高煦这才开口道: “北方的经济很重要,不仅要发展重工业,我所写上去的轻工业也同样重要。” “北方日后淘汰的技术和机器,则是可以经过校正后送往西南,至于江南,我自有打算。” 朱高煦并不觉得北方可以一直稳稳压制江南,甚至联合西南也不行。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从这次江南的官商勾结就能看出。 江南,天生就适合搞金融,而金融来钱一定会比实业要快。 或许朱高煦应该庆幸,由于大明地大物博,地形复杂,所以大明注定不可能像后世美国一样去工业化,专心金融。 江南可以金融,北方也可以搞工业好和大农场,可西南与西北却不行。 大明的人口市场,足够吃下中高端工业和金融以及农业。 正如后世西方人所畏惧的一样,以中原王朝的人口规模,一旦其迈入发达,其它的发达国家都将会被它给挤掉,除非有更为先进的技术并带来新的工业革命。 吃肉又喝汤,然后将喝不完的汤交给几个维护地区和平的小国,这就是朱高煦想做的事情。 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得先做了之后再讨论。 “还有事吗?” 朱高煦将自己的思绪从脑海中抽出,侧目询问起了王回。 见状,王回作揖示意:“臣告退……” 在朱高煦的目光中,王回一步步离开了武英殿的偏殿。 在他走出的同时,也正巧碰到了被召见前来的徐硕与杨士奇。 “杨尚书,陛下宣您先入殿。” 王回还没来得及思考,便听到班值太监的声音从他身后传出。 略微思考,王回便知道皇帝想要利用杨士奇做什么了。 他嘴角挑起一抹难以察觉的笑意,而后步伐轻快的走出了武英殿。 杨士奇得到召见,下意识看了一眼杨荣、王直等殿阁大学士,随后才走入殿内,毕恭毕敬的作揖行礼。 “臣礼部尚书杨士奇,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赐座。” 朱高煦的声音传来,两名班值太监为杨士奇抬来了椅子。 杨士奇谢恩之后入座,朱高煦目光盯了他许久。 只是对此,他全程眼观鼻、鼻观心,全程没有任何举动。 瞧他老实,朱高煦这才开口道:“江南的事情,我准备就此告一段落了。” “今后是海洋的时代,尔等之前想在湖广改稻为桑,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朝廷已经决定将西南作为面向西洋的纺织工厂,而浙江和南直隶则是面向日本、朝鲜和东洲、北洲的纺织工厂。” “北方那边,朕也已经有了想法,并即将实施。” “现在湖广、两广、交趾、福建、江西等地还没有决定,你以为如何?” 朱高煦询问杨士奇,这让杨士奇感到了诧异。 对于江南,皇帝向来是提防的,哪怕江西与江东、浙西不对付,但皇帝的提防却并未减少。 杨士奇本以为皇帝解决了江东和浙西的大商帮后,转头就会对江西和福建下手。 现在看来,皇帝确实要下手,但并非是下狠手。 联想到西南和北方都得到了扶持,杨士奇心里大概便有了一个猜想。 “臣以为,两广及交趾、福建均可作为朝廷对南洋贸易的桥头堡。” “福建与江西的茶叶、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