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84节 (第2/2页)
,他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儒家教育,直到他即将科举,才接触到了如今的新学。 他儒家教育的一面告诉他,皇帝这么做不是圣君之所为。 他接受新学的那一面告诉他,皇帝的做法反而能让天下安定。 话语权和舆论都掌握在朝廷手里,总比掌握在那些士大夫手中要好…… 面对这两种思绪,于谦郁闷的拿起酒杯抿了一口。 他不得不承认,天下正在与江淮当初与他说的一样在前进。 陛下确实兴了大案,也确实办了许多冤假错案。 可是这些冤假错案建立在的是少部分得利者身上,而案子过后,获利的却是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天下的百姓。 从实际来谈论,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 可如果一味的兴大案,这样的朝廷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一杯接一杯,渐渐地,于谦也不知清醒的倒在了酒桌上。 他所学的那些东西有用,但不能完全适用当下。 相比较他,王回、徐硕、江淮这群人才是能适应当下的人。 “硫酸厂要建立在远离城镇的地方,这点要格外注意。” “面粉厂也得注意,如果遭遇明火,那可是会爆炸的,马虎不得。” “硫酸厂距离磷肥厂不要太远,以便……” 北京户部衙门内,王回正在有条不紊的制定着北方的经济改革计划,对于许许多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他甚至编撰为册,发给了前去改革的官员,以及当地的地方知府、知县。 北方能否翻身,关键就在于这一仗。 打好了,北方不用依附南方,南方也不会再因为每年给北方调拨钱粮而抱怨。 只有经济对等,双方关系才能对等,经济就是南北矛盾的几个根本之一。 “事情如此,尔等前往地方,不得以京官身份而耀武扬威,知否?” “下官领命!” 站在上百名户部员外郎面前,王回冷脸训导众人,众人作揖回应。 “去吧” 随着王回一声令下,众人纷纷作揖离去,王回也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之中。 这样的画面,不仅仅存在于户部,还存在于刑部与礼部。 不同的是,徐硕和杨士奇无法直接干预地方衙门的事情,而是只能通过吏部和户部对地方布政司进行控制和调整。光在直接性上,二人便慢了身在户部的王回一步。 “陛下,都运作起来了……” 乾清宫内,休养一年多的亦失哈返回了宫中当差,并与朱高煦汇报着当今天下的变动。 对于这一切,朱高煦似乎充耳不闻,却又知晓天下之事。 只要他想,他随时可以干涉和中断这些政策。 “事情刚刚开始,还见不到成效,不用着急……” 朱高煦低着头在编写一本书,自始至终未曾抬头。 对于经济转型这种事情,他比这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有经验和体会。 王回等人判断是十年,但实际上十年时间远远不够。 朱高煦并不会因此而怪罪他们,因为他有经验,不代表王回他们有经验。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可以摸着原来的历史来前进,但王回他们不行。 故此,朱高煦并不指望自己能看到经济转型结束的那一天,他只要能看到经济转型带来的实处就足够了。 这点,他不止是心理这么认为的,就连手中的笔也是这么写的。 【本朝与历朝历代不同,本朝所走的道路也与历朝历代所不同,依照以前的经济体制已经走不下去,更是严重阻碍了本朝的发展。】 【本朝的疆域广袤,相较于疆域,人口稀少,故此需要解放生产力,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农业转为工业。】 【对于这一路程,下面的臣子所上奏疏皆以为十年就能结束,但他们错误的估判了这一时间。】 【在我看来,本朝当下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只是修建工厂和铁路是行不通的。】 【他们将会在改革的路上遭遇阻碍,并将阻碍解决,所以这次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以十年为一期作设想,将其预计在五期五十年的时间内完成……】 朱高煦不断写着,从当下的经济改制,到日后朝廷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天家在某个时间段,应该做出何种让步。 让步的结果是什么,不让步的结果又是什么…… 这些东西他越写越来劲,脑中思绪越来越清晰。 直到他放下朱笔,活动了一下自己发酸的手腕,这才发现时间已经来到黄昏了。 “陛下,有急报!” “慌慌张张的,陛下正在忙,什么急报都得往后稍稍。” 王焘的声音响起,亦失哈担心他惹到皇帝生气,故作训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