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88节 (第2/3页)
修养吧。” “殿阁还需要人,便让你妹夫崔浚入阁吧。”“另外满者伯夷的战事既然已经结束,崔均在海外也驻扎许久,召他返回北京任南军都督,南洋都指挥使由蒋贵担任。” 朱高煦三言两语,便决定瓦解了崔均在南洋的势力,这便是他对自己的自信。 倘若是朱瞻壑,那他想要召回崔均,一定需要做许多手段才行,但朱高煦不用。 让崔均的长子崔浚任阁臣,这也是朱高煦早就想好的手段。 阁臣只要不兼任六部尚书,权力便都来自于皇帝。 殿阁、六部、六军都督府…… 三者制衡清楚,皇帝的地位才能稳固。 “还有事情启奏吗?” 朱高煦侧目看向朱瞻壑,朱瞻壑闻言低声道:“西南那边,缅甸宣慰司内乱,有的土司投靠了朝廷的兵马,接受了改土归流。” “如今缅甸宣慰司那边,因饥荒战乱而死的人已经不下……” “这些东西不用汇报。”朱高煦没有心思听缅甸的土民死了多少,他在意的只有汉化。 “你觉得以当下的缅甸,朝廷需要耗费多少年才能实控?” 他反问朱瞻壑,朱瞻壑作揖道:“迁移百姓前往缅甸,走陆路不如走海路。” “若是将江南的百姓迁徙缅甸,恐怕需要上百年才能实控当地。” 朱瞻壑没有说内迁的事情,因为现在大明朝已经没有几个地方需要内迁土民来充实当地了。 四川被朱高煦塞入了云贵和乌斯藏二百余万土民,湖广和广东也被塞入了百万土民。 云南汉口比例刚刚好,广西则是还需要汉化。 除非花大代价将缅甸的土民迁徙到北方,不然大明朝在长江以南根本容不下他们。 但是迁徙北方,这个代价太大了,哪怕是朱高煦开口,朝臣们也不会同意的。 “朝廷没有地容纳他们,而朝廷还要不断汉化当地。” “既然如此,那就没有迁移这一说。” 朱高煦收敛了目光,朱瞻壑闻言颔首:“儿臣明白了。” 话音落下,朱瞻壑给出新的话题:“老五、老六他们提前回宫了。”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随后思虑片刻后才继续开口道:册封老五为梁王、老六为淮王,北洲的情况经营如何?” “孟懋经营的不错,已经在东洲东海岸经营修建了三座城池,各自驻扎五百兵马,四周还有被扶持的一些土人部落。” “北洲的大谷底已经开垦出三百余万亩耕地,岁产粮食二百六十余万石。” “除了可以供应北洲的四十多万罪民,还能结余八十万石南运东洲。” 朱瞻壑给出回答,朱高煦继续询问:“东洲呢?” “宣慰使杨朔合纵连横,原本二百余家城邦,如今仅存五十七家,且实力不大。” 朱瞻壑回答道:“朝廷直接掌控的东洲土民已经不下三百万,当地的汉化速度很快,杨朔弄了许多汉化政策来吸引土民主动接受汉化。” “不过如此多东洲土民,所能耕种的地方仅有谷地,肆意其繁衍发展,对北洲的粮食压力恐怕会很大。” “况且,东洲土民远比朝廷预计的要多,每年都有十几万土民投靠朝廷,而他们开垦养活自己的耕地需要四五年,这期间朝廷如果提供不了那么多工作,他们便会生乱。” “这两年来,杨朔已经镇压七场超过万人的叛乱,而且也有土民成群进犯了靖海府,好在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