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_第533章 大都督到底有多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3章 大都督到底有多大? (第3/4页)

。更换成了当地的士绅以后,辽饷也就无法收取了。因为士绅是不用纳粮的。

    此后的剿饷、练饷也是如此。加得愈多,收得愈少。收得愈少,加得愈多。都形成恶性循环了。到最后钱没有收到,民心却是当然无存了。一个没有民心的朝廷,焉能持久?史可法根本不敢触及这个致命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可怕了。

    史可法尚未说话,旁边却有人冷冷的接口说道:“嗬,史郎中都不敢说邪门,你倒敢说我们这里邪门,你却是何方神圣?”

    周鸣和史可法都微微一惊,此人说话敌意如此明显,到底是哪个?虎贲军在莒南县,还有什么大人物?

    却看到在街道的拐角,出来一个年轻人,同样是二十来岁,没有穿衣服,精神抖擞的,身后还跟着五六个人。他扫了史可法和周鸣一眼,语调有些冷冰冰的说道:“史郎中,想不到我们会在这里见面。上次在莱州城一别,还以为要很久才能看到史郎中,没想到,三个月不到,史郎中又出现了。”

    史可法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含笑说道:“哦,你是刘航。”

    这个年轻人正是刘航。作为救火队的队长,张准最喜欢将他放在最有需要的地方。比如说,莒南县。莒南县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他都是主导,眼下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听说史可法来了莒南县,却没有时间见他。然而,事有凑巧,两人居然在街道上相遇,还听到了周鸣的话。

    刘航的性子是比较直的,最受不得别人在背后说虎贲军的坏话,当即就忍不住接话了。对于史可法,刘航还真是没有什么好感。在他看来,史可法就是朝廷的一条忠实的走狗,即使有几分的才华,也不值一提。张准对史可法的态度,刘航一直都不以为然,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他盯了周鸣一眼,冷冷的说道:“史郎中的记性还不错,我正是刘航。”

    史可法是见过刘航的。他上次来宣读诏书的时候,在莱州城就是刘航接待的。不过,两人只是礼貌式的见面,并无深交。押送鞑子首级路过莱州城的时候,刘航已经到其他地方救火去了,并没有见面。当时,史可法就能够感受到刘航对自己的强烈敌意。

    事实上,在张准的队伍里面,这个刘航的思想是最激进的。对于现在的朝廷,刘航没有丝毫的好感。他是真的要一心一意的推翻现在的朝廷,重新建立大同社会的。因此,无论史可法有些什么优点,只要他是朝廷的人,刘航就将他看做是敌人。对待敌人,当然没有必要客气。

    史可法缓缓的说道:“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子豪,真是有缘。”

    刘航不冷不热的说道:“史郎中是无意路过这里,还是专门来这里瞅一下的?”

    史可法不答反问,缓缓的说道:“子豪在这里做什么?”

    刘航也不隐瞒,指了指四周,冷冷的说道:“史郎中明知故问。”

    史可法看看四周,不动声色的说道:“这都是你的功劳?”

    刘航挺直腰,谦虚的说道:“不是,是大家的功劳。”

    但是,他的语气,还是有点自傲的。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刘航组织搬迁到莒南县的民众,开辟了超过二十万亩的田地,抓紧时间播种了冬小麦。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到年底,莒南县还能再开垦二十万亩左右的田地。这样一来,莒南县的田地,就能超过四十万亩,相当于以前安东卫的全部田地了。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奇迹。只要播种下去的冬小麦丰收,按照每亩三百斤计算,明年莒南县至少能收获六千万斤的粮食。只要节省一点,可以满足十万人一年的食用。随着田地的不断被开垦,收获的冬小麦数量更多。同时,还有大量的红薯、玉米、土豆等新颖作物。这些虽然不是主粮,却也能代替一部分的粮食。

    现在,莒南县已经有差不多一万三千人的常住居民。在安东卫,还有更多的人准备迁居到这里。到明年,莒南县的常住人口,应该超过两万人。不用半年的时间,莒南县就真的有一个县的雏形了。莒南县脚踏两省三府,一旦发展起来,那可不得了。

    史可法缓缓的说道:“五莲山毛贼纵横,土地贫瘠,子豪能够在这里干出一番业绩来,某当真是佩服得很。以后有时间,还要当面讨教讨教。”

    感受到刘航的距离,史可法也忍不住有些怒气,于是自称就从“我”变成了“某”。他甚至有点和刘航较真的意思。要是单纯发展经济,我史可法未必会比你刘航差。只是朝廷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而已。

    刘航愣了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