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77章 夜阑人静思辽东(下) (第3/4页)
被革职还乡,听候处理。后来熊廷弼觉得自己一身是理,若待在老家,恐遭朝中政敌陷害,便从老家返京城,怀着十二分的自信,请求惩处自己。 也许他当时以为,广宁失守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恰好验证了自己当初主张的正确。令他无论如何没想到的是,反对他的一些大臣和阉党们的相互呼应,竟将他与王化贞同罪论处,逮捕入狱,御史梁梦环诬其贪污饷银十七万,御史刘徽告发说熊廷弼家资百万,但抄家后哪里有十七万,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百万了。 宦官魏忠贤却下令严追,负责此案的官吏们竟将其姻亲的家也抄了。江夏知县王尔玉硬说熊廷弼家中有貂裘珍玩,再搜家,仍是一无所获,便要将熊廷长子熊兆圭捉拿拷问,熊兆圭不堪其辱,自刎而死。母亲为其喊冤,知县王尔玉竟将其两个丫环绑在县衙前,脱去衣服,鞭刑四十。 人们对王尔玉的逆行愤恨不已,对熊廷弼寄于无限的同情。而熊廷弼先于王化贞被叛处死刑,头颅被传首九边,下场十分悲惨。崇祯皇帝登基,有大臣为熊廷弼鸣冤,请求为其昭雪,但没有得到崇祯的同意,一直到了崇祯三年,崇祯才开恩准其儿子收熊廷弼头骨安葬,但却没有昭雪。 其实,认真说起来,熊廷弼的死,并不冤枉。广宁城失陷,他的确是有很大责任的。他是辽东经略,丧师失地,绝对是有领导责任的。而且,广宁失守时,鞑子军当时仅仅取得了西平堡、平阳桥之战的胜利,他们距广宁还有二百多里。西平堡战役给鞑子以重创,平阳桥之战开始时,明军将鞑子杀得大败,鞑子的士气不可能不受挫。 熊廷弼此时在什么地方呢?在闾阳驿。此处距广宁一百余里。熊廷弼手中尚有五千兵马,如果熊廷弼能像他第一次就任辽东经略时那样,收集流亡,鼓舞民众,很快就会聚集起两三万人。广宁城虽然落到了孙得功手中,但如果熊廷弼率领众将,杀向广宁,以朝廷经略和巡抚的名义,向城内军民申明大义,完全可以将广宁夺回来。 当时,熊廷弼身边的几位官员,也都建议他速速进军广宁,但是他并没有采纳。显然,熊廷弼是有意思故意弃守广宁城的。退一步讲,他既使不去夺广宁,周围还有许令城堡可守嘛,熊廷弼驻扎的右屯卫(即大凌河城)就是其中一个。 如果他能如罗一贯那样激励将士,命他们各自死守,作殊死一博,每城都将重创敌兵,如此一来,也许战局会发生变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熊廷弼竟下了尽弃关外诸城堡退向关内的荒唐决定。这是可耻的逃跑,性质绝对是非常恶劣的。此令一下,至使大片领土落陷,百万生灵涂炭。 令人敬佩的是监军高邦佐并有随熊廷弼逃跑,而是抗命前行,带着高永、高厚两个仆人进入了空荡荡的松山城。此时鞑子兵正向松山杀来,他对两个仆人说:“我受国家厚恩,义不偷生,誓死以报,你们要收吾骨,归故里,以见我的母亲,要将我葬在我的父亲墓旁,要让父亲知道他的儿子是为国家危难而亡的。”说完就要上吊自尽,两个人跑在地上苦相劝,高邦佐不听。他沐浴后穿上官服,向京城方向叩拜,自缢而死。 仆人高永对高厚说:“主人待我不薄,我不忍心见主人一个去死,我要侍奉主人于地下。”说完也跟着主人去了。高厚跪泣道:“我若再死,谁来安葬主人?”于是他将主人和高永的尸体火化后,背上他们的骨殖千里迢迢返回了广陵(今扬州)。 熊廷弼听到高邦佐视死如归的事迹时,不知有何想法?是惭愧,还是不屑一顾?如果熊廷弼能将溃败之军组织起来夺回广宁,或者凭右屯卫坚守,其它各几十个镇堡也能像罗一贯那样拼死一战,那么鞑子兵恐怕还要为此付出数万将士生命的沉痛代价。在此危急关头,熊廷弼完全乱了阵角,选择了逃跑,这与后来婴城自守的袁崇焕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对打败仗的官吏惩处起来向来十分严厉,失了抚顺的李维翰被谪戍,后来被处死。萨尔浒大战的杨镐被革职处死。熊廷弼这次不战而逃,主动放弃了辽西大片领土及四十余城堡,留下了大量辎重粮草,造成辽东全境尽失的严重后果,处以死刑,应算量刑得当。 审理熊廷弼的官员对熊王二人的审判词写得非常精彩,也比较公允,且引证如下:“皇上拔化贞于监军,起廷弼于田间,可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