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18章 气势汹汹下扬州 (第4/4页)
至改道。沂水、沭水、泗水等也因失去了入淮之路而随地漫流,演成水患,这使得水患的面积,扩展到了凤阳府等地。 “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在这句耳熟能详的凤阳花鼓歌词的背后,其实就隐藏着大量的水患带来的悲惨景象。凤阳府一带,干旱的时候,粮食颗粒无收,下雨的时候,洪水泛滥,同样还是颗粒无收。 当地的百姓,反复遭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只好大量的外出逃荒,四处讨饭,同时将这段凤阳花鼓的歌词带到了全国。因为官府的治理河道不力,百姓们自然就将所有的罪过,都归咎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对于凤阳府连年遭灾的情况,作为河道总督的曹文衡自然很清楚。根据河道衙门的统计,自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淮河流域共发生两百五十多次较大水灾,平均下来,每年就有一次。 沂、沭、泗流域的洪灾,同样很严重,有明一代,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多次较大水灾。洪水所到之处,淹没农田,吞噬村庄,甚至毁圯城郭。今灌南、涟水等临海县份,有时平地水深竟达一丈多深,连街市都能行船。 洪水泛滥的时候,淮河以南的里下河平原地区,“自正德以来,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可见洪灾的严重。 浊水的到处漫流,不仅使农业连年失收,广大人民生活贫困,而且破坏了这一地区原先优越的自然条件。很多水产资源丰富的湖泊和可资排灌的河流被淤为平陆,大片沃野被流沙礓砾掩盖下去。涟水境内,有的地方流沙淤积竟达两丈多深。由于黄河夺淮造成许多河流排水不畅,还使大片土地盐咸化,成为沙卤赤地。 泗水和淮河下游为黄河侵夺后,从两淮(淮阴、淮安)北上的漕运河道,实际上是由黄河北上。黄河的不断决溢改道,则使漕运河道随之不断改变。河身的不断淤高,又导致运河水量不足,岸窄水浅,不任重载。河道衙门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河道,朝廷自然是深感窘迫,下面的人也是叫苦连天。 疏通河道是需要钱粮的,没有抢粮,什么都做不了。而明国朝廷,眼下最缺的就是钱粮。而且,治理河道,是需要调集大量的民夫的。几十万的民夫聚集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有火星掉进去,马上就会天下大乱。 明国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忘记元末的惨痛教训,因此,他们要求,每次调集的民夫,绝对不能超过五万人,以免引发无法控制的动乱。当然,现在没有这个限定了。陕西流寇动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河道的几万民夫还算什么? 张准不动声色的问道:“曹大人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曹文衡谨慎的回答:“治淮必先治黄。”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表示赞成曹文衡的理念。 曹文衡的想法的确没有错,要疏通运河,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整治黄河。要根除淮河的水患,必须将黄河这条黄色的咆哮巨龙,死死的压住。堵不如疏,向来都是如此。 即使是到了后世,新中国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处理的,在黄河的上游,努力种植树木,减少泥沙的来源,也是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最终摁住黄河的。 只要摁住了黄河,淮河本身就轻松多了。淮河本身没有太多的泥沙,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将河道的泥沙都冲刷走,淮河流域,就可以逐渐的恢复往日的富饶。没有了大量泥沙的淤积,洪泽湖也不会变成悬湖,对四周的威胁也就解除了。 张准谨慎的说道:“曹大人对于治黄,有什么想法?” 曹文衡缓缓的说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四管齐下,百年大计。” 张准皱皱眉头,缓缓的说道:“那依曹大人的意思,彻底治理黄河,需要多少银子?” 曹文衡深沉的说道:“前期投入估计不会少于五百万两,以后每年至少还要耗费五十万两。” 【求月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