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1章 庶子高门(45)三合一 (第4/6页)
一身明黄的龙袍,让他身上整个人都显得神采飞扬。 “什么事这么高兴?”甘氏亲自过去,递了热帕子过去。 “年号定下来了,就叫‘永康’。你看如何?”永康帝用热帕子捂在脸上,却不急着取下来,而是就那么盖着,躺在榻上,等着甘氏说话。 “永康?”甘氏点点头,“这个年号取的好。”她笑着,就又拧了一个热帕子给他换了敷在脸上,“这叫我想起小时候的事来。” “一个年号,怎么倒想起小时候的事了?”永康帝将热帕子往下拉了拉,露出一双眼睛出来看着甘氏。 “您还记得,当时我爹问您这国之根本是什么,您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吗?”甘氏轻声细语,仿若说的只是那昔年的往事。 “怎么会不记得?”永康帝一下子就将脸上的帕子拿下来,然后坐起来,“朕当时说,农桑为国之根本。当时,朕也就八岁吧。” 甘氏点点头,“是啊!当时跟您一起的,还有端亲王。当时端亲王言,戎马可得天下,故而,戎马应是国家之根本。所以,爹爹就决定收了您为弟子。” 永康帝不由的就哈哈大笑起来,“他向来是看不进书的,在府里,启蒙的先生也有讲学,只他不肯听,即便听了,也只作乱风过耳,半点不往心里去。而朕当时确实记得几句圣人之言的。” 甘氏点点头:“圣人云,百人农,一人居者,王也;十人农,一人居者,强也;半农半居者,危也。缘何陛下八岁都能记住的道理,如今怎么偏偏给忘了呢。” “什么意思?”永康帝收起脸上的笑意,看向甘氏,“将你的话给朕说清楚了。” 甘氏将手里的帕子放回水盆,将挽起的袖子又轻轻的放下,这才坐在永康帝的对面,“陛下,如今已经二月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人们都已经开始平整耕地,准备耕种了。这些事,在我看来,自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她说着,就轻叹了一声,“我也知道陛下担心的是什么。可您真是多虑了。这天下的百姓,每天为自己的衣食之事,尚且忙不过来呢,谁有心去管坐在皇位上的天子是哪个?民以食为天,只要能叫他们吃饱肚子的皇帝就是好皇帝。安民、抚民尚且来不及,怎可以兵压民?” 永康帝眉头一挑:“你的消息倒是灵通。朕调御林军来京城戍守的事,你知道了?” 甘氏轻哼一声:“这宫墙之内,什么风刮不进来?更何况是这么大的事!我倒想知道,这是谁您出了这么一个阴损的主意?” “阴损?”永康帝哈哈一笑,“你这张嘴啊!怎么?对于楚源,你还有怨气?” 甘氏心里一动,眉头却越发的皱了起来:“楚源?没想到还是一位老臣!” 老臣? 永康帝脸上的神色就奇怪了起来,“是啊!是一位老臣。由先帝简拔,辅佐过先帝的老臣!” 甘氏就看向永康帝:“陛下,要是我说这楚源是不安好心,您不会也以为我这出于私心吧?” 永康帝好整以暇的看着甘氏:“有私心是肯定的。但朕允许你将话说完。哪怕是出于私心的攻讦,只要你的话有道理,那就说说吧。说说也无妨。” “知我者陛下也。”甘氏十分坦然,半点都没有因为被人揭开心里的小九九而尴尬。只接着道:“去年冬的一场大雪,赈灾救灾,将库存的粮食都已经征调完了。端亲王当时想的是好的,从勋贵大臣,从粮商,从百姓的手里将粮食征调出来,也这确实是度过了当时的难关。可如今,大地回暖,积雪消融,江河湖海的水暴涨,春汛的可能尤其大。这是在京城之外的不安定因素。再说京城之内,天子脚下的地方,粮食如今短缺严重。即便想从外地征调粮食,可是雪水消融,道路泥泞。这路途上运输慢不说,再加上耗损,已然是来不及了。粮价疯长,商家囤积居奇,人人争相购买。这样的日子,普通百姓家里,能撑过几天去?”她深吸一口气,“到时候,京城之外,春汛蔓延,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必将导致流民四起。再说京城之内,以如今的粮价,撑不了几天百姓们就吃不上饭,这一旦吃不上饭,可就要生事。这御林军即便驻守京师,难道真要等出事之后,再血洗京城。那这可就无异于火上浇油。激起民变,也只在昼夜之间。到那时,陛下又该如何?” 永康帝的面色慢慢的沉凝起来,“依你看,朕当如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