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133节 (第1/2页)
“是。”薛白应道:“我隐约还记得,韩公不讲究声律、辞藻,不喜排偶之骈文,认为文章不宜太过浮华……学生在想,若能简化骈文,每年能为朝廷省下许多纸钱,一定比右相省得多。” 这是他入学以来非常有感悟的一件事。 时人哪怕是写公文也要用骈体,常常是花团锦簇的排偶句写了整张长卷,真正有用的话只有最后一句。 这是他的弱项,他可以改,但想试着让整个时代也改一改。 “心机太深。” 颜真卿先是轻叱了一句,质问道:“这便是你那策论文体写得不堪入目的理由?” “学生惭愧。” “你是该惭愧。”颜真卿摇了摇头,觉得薛白实在是各方面都太差劲了,有种千头万绪、无处下手之感,最后道:“先说书法。” “是。” “坐下,握笔给老夫看看。” 薛白才提笔,颜真卿已微微蹙眉。 “错了。八分楷书讲求圆润流畅,不可用中锋。侧卧笔尖,以转动手腕为准,写个‘永’字。” “是。” 薛白很专注,依言照做。 他知道厚着脸皮请教颜真卿其实很容易惹对方生厌,因此珍惜这个机会。 “再写,运笔须恣意,而恣意非随意。” “再写,用笔当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 “笨。” 终于,颜真卿没能忍住,摇了摇头,道:“你自回去感受‘藏锋’二字,学会收放自如了再来。” 薛白自觉感悟良多,态度认真地应下,将字帖收好。 颜真卿打量了他两眼,负手道:“杜子美的诗写得好啊,‘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你今日来,让老夫想到了早年向张公求学,领悟笔法十二意……” 薛白静待下文。 颜真卿却又不说了,眼中泛起思量之色,心道笔法十二意若只传给此子一人,不如传于后世,正好以秦汉文体写一篇文章。 “书法一道,你今日先领悟运笔。再谈你的文章诗赋……唉。” 颜真卿摇着头,从搁子上拿出薛白的策论。 当日,在房琯起誓保护薛白之后,颜真卿还是誊写了一遍,拿回了原稿。因他不愿居功,须让房琯知道是何人提出两税法、且该保护何人,而薛白的原稿若交出去却是把柄。 “学文章之前,先学避讳!” 策论被丢在薛白眼前,颜真卿难得有些严厉。 薛白拾起策论一看,首先看到纸上多了几个“补丁”,却是颜真卿裁了纸片,粘在了他原来的几个字上,用端丽的颜楷写上了新的字。 比如,“民”的竖少了一半,这是要避讳唐太宗的名字。 李世民还在时,本人反而不在意这些,只要不把“世民”两个字连起来即可,但如今这避讳却是写在唐律里的。 薛白其实有留意这些,但到大唐的时间还太短,该讲究的东西又太多,难免会有疏忽。 他额头上稍稍冒出些冷汗,意识到自己之前太过急于求成了,甚至觉得等明年科举太晚。实则,确实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沉淀。 沉淀沉淀也好,在大唐为官需有才学、声望,李林甫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一辈子都在弥补。前车之鉴,得好好学学。 在这个清晨,虽只有片刻的教导,薛白已经感觉到厚着脸皮拜颜真卿为师,实在是太值了。 *** “郎君。” 青岚挎着篮子从颜宅后院出来,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 薛白见篮子还在,问道:“不肯收吗?” “收了,颜家娘子回赠了黄粱米,说是亲友从魏州寄来的年礼,给我们尝尝。我不知能不能收,可不收娘子便不要我们的青枣。” “无妨,往后与老师家互相帮衬就好。” 青岚连连点头,道:“颜家娘子人真的很好,对了,郎君不是要送小郎君们读书吗?颜家二郎就在长寿坊里的韦氏私塾,颜家娘子让管事去打了招呼。小娘子们要学琴棋书画,可以每日未时到颜家,与颜家三娘一起学。” “老师有三个女儿吗?” “没有。因为三娘打一出生就多病,过继给颜县尉的兄嫂抚养,长大了才接回来。” “是什么病?” “我可不敢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