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278节 (第2/2页)
向这中年男子。 “哈哈哈,高三十五,多年未见,我正打算到宋中,你竟到长安来了!” “董先生曲艺更高了。” 酒楼中有一个华服青年听到两人的对话,上前执礼问道:“与董先生交好的高三十五?敢问可是作《燕歌行》的高适高三十五郎当面?” “正是,渤海高适,见过兄台。” “李嘉祐,赵郡李氏,家中行十一,最喜诗歌、乐曲,哈哈哈。” 这李嘉祐二十六、七岁模样,性格热情,看起来像是个纨绔子弟,不管不顾地便请董庭兰再吹胡笳,要与高适共唱一曲。 但他说着喜欢《燕歌行》,却又不唱,反而要唱自己所作的绮靡婉丽诗文。 “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蛾眉暂一见,可直千金條……” 高适好生尴尬,勉为其难地与董庭兰陪着李嘉祐吃了酒。是夜,却是住到李家的客院,原来董庭兰近来是在李府当门客。 “让你见笑了。”回了屋中,董庭兰收拾着乐器,“李十一郎有些不拘小节,你莫介意。我也是太过潦倒,招待不足。” 高适与他的重逢只有欣喜,道:“今日见董先生,忽有感而发,有一诗相赠。” “好,洗耳恭听。” 高适稍作思量,开口吟了起来。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诗写的既是董庭兰,也是他自己的境遇,两人皆是感叹。但须臾反而豪爽地大笑起来,珍惜这“相逢无酒钱”的友谊。 之后细聊起近况,高适问道:“董先生原本不是在房公门下吗?” “房公外贬了。”董庭兰叹道,“我居长安大不易,遂也打算游历四方,故说要去宋中见你。你又是为何入长安。” 高适脸色严肃起来,应道:“子美写信来,劝我科举入仕,信上说了春闱五子在年初肃科场风气一事,董先生可有耳闻?” 董庭兰道:“何止有所耳闻啊,房公的外贬也与此事有关。你可知这一年来,长安有一人物声名鹊起?” “自是知晓,子美写信正是劝我来长安寻薛郎。” 董庭兰点了点头,更详细地说起了这些事…… 他是当今颇有名气的琴师,但与李龟年这种宫廷乐师不同的是,他大器晚成,少年时甚至做了乞丐,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成名,寄居在房琯府中当门客,为宾客表演。 春闱之事,他其实赞赏春闱五子敢为天下士人争公道的行为,房琯亦是鼓励广平王出头。至于后续的一些事,他一个琴师亦不知细节,只知房琯因此事被贬。 因此,董庭兰对薛白并无恶感,认为是名重天下的房琯不惜官位而保住了这些年轻人,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故而,依老夫所见,薛白并无左右科场之能。只是颇幸运,先有房公庇佑,后得杨国舅青眼。” “原来如此。” 高适却见杜甫信上对薛白颇为推崇,猜想董庭兰毕竟是乐师,应道:“我既来了长安,还是去结识一番。” “也好。”董庭兰道:“李十一郎亦要参加天宝七载的春闱,近日也有意要拜会薛郎,让他带你同去如何?” “哈哈哈,猜想高三十五便是为春闱而来,我也确是要拜会薛郎。” 次日,李嘉祐一听说高适想要见薛白,不由大笑,道:“春闱五子之中,皇甫冉与我便是至交好友。寻个时日你我便往他府中走一趟,如何?” “如此,多谢十一郎了。” “埃,不必客气。” 李嘉祐洒脱不羁,随意摆了摆手。他是千金之子,虽礼遇高适这样有名气的诗人,却不会太过在意。反而看向董庭兰。 “董先生可知,薛郎近来在排戏曲,将呈至御前共赏,一道去如何?也许薛郎欣赏你的琴技,为你也争个供奉宫中的机会。” “不必,不必。”董庭兰连忙婉拒,苦笑道:“年轻人求的是声色犬马,老夫这张老脸皮丑得厉害,如何能得他举荐?” “想必薛郎不是如此浮躁之人。” “是我老了,没有这种进取之心喽。”董庭兰显然不信,摆了摆手。 高适对待此事却很认真,劝道:“董先生一道去吧?我虽居于梁宋,亦闻薛郎之词作,该不是只顾美色之人。” 毕竟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开口,董庭兰这才勉为其难地应下。 宣阳坊薛宅中一片清歌曼舞。 薛白不住这里,是难得才过来一趟,这日正在听念奴给他讲解音律。 “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有黄钟、大吕、太簇、夹钟……” 面对着这样一个绝色美女讲解,薛白却是越听越迷茫,末了,待李腾空过来,称李月菟到了,他便起身。 “好了,今日便学这些,待我慢慢消化。” “喏。”念奴还想继续教他,笑道:“奴家下次可是要考薛郎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