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285节 (第2/2页)
一封卷子的诗题上都写着《省试湘灵鼓瑟》,一字不差。 礼部院北边,明经科的第三场考的是时务策。 杜五郎放下笔,任由小吏收走了自己的卷子,滞愣了一下,有种空落落的怅惘之感。 他觉得自己答得普普通通,落榜很正常,中了也说得过去。若能十七岁中了明经,确实算是不错的成就,若不能,其实并没甚遗憾。 揉了揉那张肉嘟嘟的脸,他又恢复了笑意,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尤其是薛三娘送的那个砚台。 出了考场,远远就看到正打着哈欠的杨暄。 “你考得如何?” “还不错吧。”杨暄道,“写了名字,也填了一些字,不至于拽白。” “你还知道‘拽白’?” “哈哈,我为了中榜,一年学了几百字。” 杨暄似乎刚刚睡醒,此时才精神过来,一把揽住杜五郎的肩,道:“走,与我到东市抢地盘!娘的,长安有几个渠头投靠了王准的朋友,名叫刑什么的,那字我不认得,你来当我的军师。” “唉,你阿爷都当一国重臣了,就懂点事吧。” 杜五郎从杨暄腋下钻了出去,拔腿就跑。 “让一让,让春闱五子过一过。” 挤过人群,往南跑了数十步,路过了礼部南院,远远地,他望见了薛三娘。隔着人群,她正站在柳湘君的后面,显得那样娴静。 一时间,旁的人在杜五郎眼里都失了颜色,成了潮水,唯有她是鲜明的。 “三娘!” 他挥了挥手,那些人们的对话声。 往那边挤去,没在意周围到处都是唉声叹气,天下贡生汇聚长安近三千人,每年明经不过取百人,进士不过取二十余人,绝大部分人都是来当陪衬的。 不时总能见人将笔掷在地上,愤愤骂上两句。 “再不考了!” “唉,若要谋前程,投边镇去吧,若能受得了那份苦寒。” “男儿学得书剑,为求功业,何惧苦寒?今科再不中,求人引荐往高将军幕下罢了。” “同去同去。” “想得轻巧,欲投安西军幕下的豪杰多了杜五郎挤过了这一群人,前面依旧有人在骂骂咧咧。” “这科场哪次不泄题?” “为谋個进士及第,脸都不要。” “岂止是泄题?还有人丧父不守不戴孝。” “说的是薛打牌?听说他阿爷没死,露面了。” “不说薛打牌,便没有杨识字了吗?‘我阿爷是高官,我识字就能中榜’。” “认命吧,没家世,又不够无耻,你一辈子都中不了……” 偶尔才能响起一些语带欣喜的对话。 最有才气、名气的当世俊杰往往都聚在一起。 “仲文!这里……文房,我为你引见,钱起,仲文,吴兴大才子,你莫看他年轻,诗文却了得。” “见过文房兄,贞一兄万莫如此说,今科我是初次下场,只是来熟悉一二罢了。” “诗赋如何?” “贞一兄,我前几场没考好。但今日这诗,写景写情,正是我最擅长的,我……” 年轻的钱起对今日的诗题极有信心,正不知如何形容,与他在聊天的李栖筠、刘长卿却已见到了更多的熟人。 “从一、达夫兄。来,为你们引见,李嘉祐李从一,赵郡李氏,颇有诗名,还有这位作《燕行歌》的高三十五兄!久仰大名!” 杜五郎路过时被高适喊了一声,匆匆打了个招呼,掠过他们,一路跑到薛三娘面前。 他倒还不忘先与柳湘君见礼,之后摸了摸薛家兄弟们的头。 “五郎考得如何?” “考得如何不要紧,中不中听天命便是。” 杜五郎问道:“你们有心事吗?” 薛三娘一听,眼中就黯淡下来,不知这心事该怎么说,不知是该说烦恼阿爷回来,还是说对婚事有了担忧。 “没事的,就是担心你们考不好。” “我们?哦,对了,薛白呢?” 杜五郎回头看了一眼,竟是很容易就找到了薛白,连忙打了招呼。 薛白看到他们,却只是挥手示意让他们先走,他则转身往东面而去。 “又出事了?” 杜五郎敏锐地意识到了不对,连忙追了过去。 道政坊,丰味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