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1218节 (第2/2页)
五郎很喜欢这种闲居的生活,随心所欲,不会被世俗的欲望所催促。 世人觉得权力与财富最好,可那毕竟是世人觉得。 他每日伺弄一些花草果树,也学着耕地种菜,种得不多,也就一两亩,收获些食材来研究吃的就够了,闲时则看看书,偶尔也会写些心得。 这些心得很杂,关于农作,关于果树,关于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悟,还有对书籍报纸的看法。 他近来在看一本《君国利病书》,是一个名叫顾炎武的人发在报上的,被人整理成书。不太好看,晦涩难懂,他每天也只看一页两页,有时候还返回去看,但没搁下过。 因为他听旁人都说这书看不懂,可奇怪的是,他却觉得自己能够理解。 但他认为对方的看法太过了,因此也会写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更温和的主张。当然,只是心血来潮时随手写几句而已。 他文采不好,用的都是大白话,也没有想过要整理成著作,纯粹是山居生活的自娱自乐而已,快一年了才写了数十页的随笔。 倒是杜有邻写的天子诗词集注有了些进展,已做了大部分的收集与点评。 这天,少陵原下了小雪,杜五郎闲来无事,随手翻看了一下杜有邻的集注,点评了几句。 “这些年给陛下诗词作集注的人如过江之鲫,阿爷跟风做这件事,能有何新意?” “我懂陛下。” “阿爷若懂陛下,那便不会辞官了。” 杜五郎是随手一翻,从中间看了几篇注释,觉得与诗词的本意多有出入,摇了摇头。 接着,他无意中翻到了第一页,却是愣了一下。 “阿爷选的这首开篇词,我竟从未听说过,是陛下作的?” 杜有邻得意,抚须道:“不错。” 杜五郎眯了眯眼,先仔细读了那序。 “四月六日,樊川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他不由在想是哪个七月六日,至少前面五六年间,他都记得薛白没来过樊川。 是香积寺收服叛军那一次吗? 看词意是像的……那是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杜五郎反复念叨了这词,又看向下面的集注。 说心里话,杜有邻的集注写的很一般,不叙说背景,只说自己当时正在伴驾,是如何如何心情。 “阿爷,这词,陛下是何时做的?” “想知道吗?”杜有邻道:“待老夫的集注大成之日你便知道。” 他一把拿回自己的著作,哼了一声,自语道:“说老夫跟风,别看!” *** 杜五郎是万事不萦于怀的人,从来不挂着心事。 但这日之后,他心里又惦记起薛白了。 他开始有一个猜测,也许陛下并不怪杜妗,并不怪杜家呢? 也许可以返回长安,再去见见陛下? 每次这个想法冒出来,杜五郎都会将它重新压下去。 他告诉自己,伴君如伴虎,既然隐居了,就不要再卷入权力的漩涡。 因念着这些事,他有时夜里也会睡不着,想着权力对薛白的改变,之后再读《君国利病书》,他的感悟又大不相同。 迈入寒冬,这天夜里忽然下了大雪。 前半夜雪花籁籁而落,后半夜风吹的窗户咯咯作响。 他披衣起来,磨了墨,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君权”二字,之后斟酌着,不知如何下笔。 忽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推门而出,往后方的院子里看去,果然看到了那边院里亮着灯火。 杜五郎想了想,往那边走去,先到马厩看了看,见里面有一匹骏马异常显眼。 他遂上前拍了拍院门,问道:“阿姐,睡了吗?” 一推门,只见廊下有一人正在赏雪,因听得拍门声,那人转身想要进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