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一章 兵临城下 (第1/2页)
李延宗、李本深部步骑万余人自辽阳北上,沿途不见人烟,原先的驿寨、堡屯也皆是被拆毁,一路过来连鸡鸣狗叫都不闻。 李延宗以为是沈阳的清军搞坚壁清野,随同的第七镇将领郭把牌却说这些都是第七镇的功劳。 李本深四下环顾,叹息道:“辽东破坏之大,将来恢复困难。”言下之意是即便攻下沈阳,大顺短期内甚至二三十年间辽东地区都将处于破败状态。 李延宗不以为然:“大破大立。舅父说过要想待客必先将屋子打扫干净,于这辽东也是同理,不将满洲根基彻底拔起,将来总有胡风胡气。再者,若非第七镇于这关外大肆破坏,我等今日焉能进展迅速?东西没了,咱们可以再建;地荒了,咱们可以再耕。只要有人总好办。” 李本深知这道理,勒马立定命传令后方加快行军速度,今日务必要抵达浑河驻营。 加快行军命令传下后,大军速度果然加快,至傍晚终于抵达距离沈阳城外浑河边。 此前,曾有沈阳方面派出的几拨探马一直远远查看顺军动向,但却没有清军来攻,哪怕顺军于浑河扎营,沈阳城内也是一无动静。 看上去好像沈阳守军根本不关心,或者是不在乎远道而来的顺军。 “鞑子,畏我也!” 李延宗遥看远处沈阳城墙,面露寒光,继而与诸将于浑河边设香案祭奠二十余年前于此地阵亡的前明浙军、川军将士。 这并非李延宗或李本深的主意,而是出关前行营监国亲自发的手诏,谕若大军至浑河,务必要祭祀先烈。 诏曰:“凡国战阵亡将士,皆中国英雄,大顺世代供奉。” 此时天已大黑,气温极低,但无大风。 浑河除中间尚未结冰,两侧都已上冻,隐约还能听见结冻声。 香案摆设简单,一坛酒、一只猪头、一只牛头、一只羊头、一颗鞑子头。 三柱香后,李延宗率诸将三跪三拜。 恍惚间,年轻的小将似乎能听见耳畔似有隆隆炮声、阵阵杀声。 “陈帅,我辈不能救沈阳,在此三年何为!” “童帅,北营完了!” “都死了,都死了,就剩我们了!” “人死吊朝天,袁兄、赵兄,张某我先行一步了!” “你个矮冬瓜着什么急?要死,一起死!” “没什么好说的了,我辈不死,谁来死!” “万岁,我们尽力了!” “杀,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 箭雨之中,一百二十名明军最后的将校,向着前方毅无返顾冲去。 他们没有一个存活,都死了,死在了这个叫浑河的地方。 他们的名字不可能都留存史上,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人的军队! ....... 辽阳顺军赶到沈阳时,北方的第七镇尚未赶到,仅凭辽阳万余步骑肯定难以合围沈阳,又因考虑沈阳城头有不少大炮,故而李延宗下令在浑河南岸的二道岗子驻扎等侯第七镇赶到,同时也待后续增援的高帅主力。 高杰率主力迟于李延宗部三日出关,除步军主力外又携带了不少火炮,另外就是有一批降官跟随出关,用于辽东省搭建及地方政权构建。 次日,沈阳城中依旧没有动静,甚至连探马也没有再出现。 因为已经没有必要,站在沈阳城头拿千里镜就能清楚观察浑河南岸顺军动向。 李本深分析沈阳守军不出来攻击他们的原因是作着凭城坚守的意图,另外就是他们的野战实力不足。 李延宗也懒得理会沈阳守军出不出来,出也好,不出也好,沈阳城都是一座孤城,方圆百里、千里、万里,他们也没有援军。 这城,就是一座死城。 现在就看城中的满洲人是不是要让沈阳变成辽阳。 出于减少伤亡的念头,李本深还是派人再次进城劝降,接待顺军使者的是盛京总管何洛会,然而对方从头到尾表情冷漠,或者说是麻木,没有就投降于否给出明确答案。 天,一天天冷下去。 李延宗终于猜出沈阳守军的意图了,他们是寄希望于极寒天气迫使顺军撤退。 如果天降大雪导致道路冰冻的话,弄不好沈阳清军还能趁机给予顺军重创。 算盘是好的,机会也是有的。 冻得两耳、两手都红仲的小将却是打定主意非要破了沈阳城,然后把城中的鞑子扒光衣服扔野地里,看他们挨得住挨不住。 高帅所率的主力已经抵达广宁,现正向辽阳开来,一切顺利的话,最多还有十天就能赶到沈阳。 这期间,李延宗能做的事情除了和后方高帅、北方第七镇联络外,就是命军士四下砍伐树木用于取暖。 棉衣这块,倒是不缺。 如何攻打沈阳,也成了顺军上下最关心的事。 沈阳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辽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