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节 (第2/2页)
婧华不解。 她的姑祖母新昌大长公主,可是位传奇人物。 姑祖母的父亲,也就是她的曾祖太/祖皇帝当年乃是前朝勋贵后裔,却因皇帝昏聩,小人作祟,被满门抄斩。 曾祖侥幸逃脱,蛰伏多年,在乱世来临时集结豪杰,揭竿起义,建立了如今的大盛朝。 那位姑祖母生于军中,习得一身好武艺,自幼跟随曾祖征战四方,是名战功赫赫的女将军。 当时盛朝初立,内忧外患,姑祖母毅然决然带着驸马镇守边关,抵御外敌入侵,长达数十年。她那一支如今已扎根边城,守护大盛黎民百姓。 在萧婧华的记忆里,每到年关,姑祖母会拖家带口回到京城,与家人团聚。那段时日皇祖父能高兴地多吃一碗饭。 直到她年迈,经不起舟车劳顿后,才让子孙代她回京。 五年前,姑祖母生了场大病,险些没熬过去。皇祖父在长秋殿里闷了一夜,将皇位丢给皇伯父,带着皇祖母远赴边疆看望姐姐。 从那以后,他便与皇祖母云游天下,多年未归。若非她时不时能收到皇祖父寄来的物件,她都要担心他们是不是出了意外。 皇伯父继位后,宁城水灾泛滥,民不聊生。他便以姑祖母与姑祖父名讳,命工部建清居堰,既是为姑祖母积德累善,也是造福百姓。 建了这么多年,听说都快竣工了,与陆埕有何关系? 萧婧华骤然想起来,这关系可大了。 陆埕高中后先是在翰林院待了两年,后来去了工部,清居堰督造一事有他一份。 正想着,忽然听恭亲王道:“朝中有人用清居堰敛财,陆埕前段时间,查的便是此事。” 萧婧华霍然抬头,震惊道:“那人不要命了?” 且不谈皇伯父对姑祖母有多尊敬,那堰修来造福的也是百姓,这种利国利民之事,也有人敢沾染? 恭亲王沉着脸,显然也是极为恼恨,“利字当头,有什么不敢的。” 别说皇兄了,他听说此事时,也恨不得一刀砍了程迁的脑袋。 “陆埕这事办得不错。” 恭亲王缓了神色,难得夸奖。 萧婧华与有荣焉,“他一直都很出色。” 恭亲王见不得她这副不值钱的模样,嫌弃道:“吃完了就走,你爹我还得进宫。” 萧婧华笑了声,抓紧时间,吃完就跑。 去医馆的路上,她还在为陆埕欣喜。 他查了件大案,也不知皇伯父会奖励他什么。 是金银珠宝,还是给他升官? 应当是后者吧。 “郡主,医馆到了。” 箬竹掀起帘子,往外头看了一眼。 与此同时,马车也渐渐停下。 萧婧华不再胡思乱想,躬身下了马车。 医馆今日患者不少,她瞄了眼忙不过来的老大夫,打了声招呼,径直去了后院。 片刻后,她匆匆出来,拦住抓药的小药童,“屋里怎么是空的,白姑娘呢?” 小药童愣了愣,猛然想起了什么,自责道:“方才忘了与郡主说,今个早晨,白姑娘醒了,说是要回家。正巧陆大人来探望,将她带走了。” 萧婧华怔怔出声,“他们走了?” “是啊。” 她听见自己的声音,“你可知白姑娘的家在何处?” 小药童摇头,“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听陆大人说要送她回平仙巷。” “多谢。” 离开医馆,萧婧华上了马车,对马夫道:“去平仙巷。” 平仙巷里住的大多是普通百姓,若非白素婉之故,萧婧华甚至不知京中有这条巷子。 马夫应声,扬起马鞭,调转方向。 走到半道,温和的嗓音在车外响起,“车内可是郡主?” 萧婧华长眉微蹙,箬竹卷起车帘,露出外头的人影。 男子高坐马上,一手拉着马缰,偏头望着车内。 肤色白皙,五官俊俏,剑眉星目,唇角轻扬,称得上一声玉面郎君。 气质平和,一身月白色暗纹锦袍给他增色不少,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萧婧华打量着他,似是在辨认此人是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