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月圆_第3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节 (第1/4页)

    这一夜,院长给大家讲起老所长当年发现经书的一段往事。

    刚成立研究所那会只有两头驴和一头牛来拉车,正愁买不起马,县里传来消息说从土匪那里没收了一匹马,可以分给研究所。为了给这几只牲畜存放饲料,大家决定把中寺后的一座小庙腾空,因而挪动了庙里三尊清末的塑像。这段真实故事详细记录于《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

    讲到这里,不知道哪来的野猫喵喵叫了几声。有胆小的问,该不会这一动动出什么邪门的祸事来了吧?院长,你讲的是不是鬼故事啊?

    院长笑着跟身边人说,你们看他,我还没说多少,他就把前面的都忘了。最开头怎么说的来着?这是发现经书的大喜事。你这故事听得和那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一样了。

    话音刚落,刚才的野猫钻进了一片低低的树林,好像在与什么搏斗,尖利地叫了几声,丛林里一阵扑簌簌的声音。所有人一时间都提心吊胆起来,没有了心情说笑,胆子最大的举起一只火把靠近,想要驱赶走里面不知名的野兽。

    “嗷!”姜云逸一声大叫抱着猫从里面跳出来,差点被火把点着了头发,杭柳梅在一片尖叫声中揪着儿子的耳朵把他拉到人群里坐下。

    被他这么一闹,好像今夜真不会发生什么事了,院长就接着讲故事。

    敦煌塑像一般是先竖着立一根木头,然后在上面再横着绑一根做成“十”字型,用草和芦苇把它们包起来,再用麦秸和泥捏住大致的形状,还得用棉和细泥敷上细节,最后才能着色。这个制作方法参考了《敦煌的光彩》第一章《丝绸之路上的宝石》

    然而那三尊清末塑像却不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它们的木头深深插入土制的台基,为了移开,只能把它们拆掉。拆毁塑像后大家发现包着这几尊木头的不是草而是经书。

    老所长立刻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确实是写经的残片,而且还是北朝的作品。这一发现令所有人都无比震撼。于是老所长去询问莫高窟的老住持,得知这些塑像在 1900 年发现藏经洞前就有,也就是说在第 17 窟藏经洞外,也还有着其他经书。

    老所长当时就做出了预测,敦煌某处也许还藏着不为人知的洞窟和壁画。

    “今天你们在榆林窟附近居然发现了新石窟,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一切都被老所长言中了,只可惜他没能看到今日的景象。”院长说完又往火中扔了一块木柴。第二天她就带着一队人马去新洞窟进行考察,杭柳梅和龚老师也在其中。

    雨过天晴,日光都在帮助他们工作。这天的石窟被照耀得异常光明,这里以蓝色、白色和黑色为主,画面高古而飘逸,杭柳梅仰头观看的时候手下情不自禁地模仿线条的走向,却屡屡被墙壁上的裂痕打断。

    “这里,快来看看这里。”听到龚老师的低呼,四散的同事们都围了过去。

    那是唯一一个保存还算完整的墙角,龚老师发现了一尊斑驳的药叉的形象。药叉又名金刚力士,他们手持金刚护法杵。金刚力士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每一个天王都有两个金刚力士作搭配,也就是常说的“四大天王和八大金刚。”此处参考了《敦煌艺术通识课》

    相似的画风,相似的色彩,相似的形象,所有人都立刻联想到了莫高窟的第 254 窟。

    254 窟的壁画由下而上分别为金刚力士、千佛与故事画、飞天伎乐,从地下到人间再到天宫。这样三段式的布局正式北魏时期壁画的典型代表,新石窟的画面也是如此分布的。再加上其他种种细节,基本可以确定这个新石窟制作于北魏时期。

    “这千佛像顶光和身光的颜色斜着排列下来没有问题,菩萨和飞天也是一脉相承。但是,这里怎么这么奇怪呢?怎么能缺了那么一大块东西?”龚老师站起身来拍了拍裤子,自言自语地发问。

    杭柳梅知道龚老师所指的是什么。北魏时期的石窟里西域和中原风格相交汇,一般都是塔庙式。也就是说进窟首先能看到的是中原形制的人字披顶,南北两侧是简化了的木质斗拱。中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