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11节 (第3/3页)
备了甲胄和兵器,加上这群人中也有知兵的流配官员,因此很快就将他们团结到一起。 他们与北洲北部的土著爆发冲突,俘虏土著开垦耕地。 这群曾经动不动就之乎者也的文官,如今成为了他们平日里最瞧不上的武夫,并且俘虏了大量土著。 除了他们在俘虏土著,北洲卫也在俘虏那些朝他们进攻并吃人的土著。 这些土著没有被北洲卫派去开垦耕地,而是被派去北洲城附近的河流中淘金。 超高的死亡率,让户部暂停了对北洲迁徙百姓的想法,刑部倒是乐意将人发配到北洲。 至永乐十六年腊月,随着两京十四布政司及六军都督府、宣慰司的文册进行汇总,大明的财政情况毫无疑问得到了极大的跃进。 “东洲宣慰司的金银矿贸易量倒是让我有些吃惊。” 坐在春和殿内,朱高煦看着市舶司上注明的东洲贸易量,不免咋舌几分。 【黄金五万二千六百五十二两三钱二分、白银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两三钱七分,铜锭二百一十六万四千三百零五斤】 “这些相加,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贯了,这还只是开始。” 朱高煦啧啧几声,坐在他面前的夏原吉与郭资则是作揖道: “按照东洲宣慰使王任的奏疏,明年的开采量应该能增加四成,五年左右当地的矿藏就能保持每年七百万贯的贸易输入。” “这样大的利润,臣建议将东洲城设为东洲府,派遣知府及兵马司前往。” 夏原吉与郭资可不会放过五年后能年入七百万贯的金银铜矿,另外他也觉得王任治理南国的手段过于粗糙,因此需要派遣知府去对南国进行治理。 对于他们的想法,朱高煦十分高兴,但对于派遣知府去当地,朱高煦却担心这所谓的知府会在日后给大明弄出麻烦。 思虑再三,朱高煦还是决定派遣知府,将当地的金银铜矿产量给提高。 即便这知府日后带着南国百姓造反,但大明只要能获得足够多的利润,就绝对不可能放弃南国这个聚宝盆。 南国治理的越好,开采的金银越多,大明就越不会放弃这里。 “按照你们所说,派遣官员前往吧,不过你们现在有人选了吗?” 朱高煦询问二人,夏原吉闻言作揖道:“臣等准备从明岁的科举中选择。” “嗯,你们看着办吧。”朱高煦颔首应下,随后拿起另一本文册翻阅。 这本文册记载的是大明的官营工厂生产情况,例如铁料七万吨,水泥五十七万吨,煤炭一千九百余万吨,纺织一千四百三十二万匹,土化肥五十二万吨,火药…… 大明现有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值,朱高煦时而点头,时而摇头,让夏原吉和郭资心悬到了嗓子眼。 不多时,朱高煦合上了文册,这才开口道: “铁料、水泥、煤炭和土化肥的产量都得到了提升,不过这其中除了煤炭的增长速度令我满意外,其它的增长速度却令我不是那么满意。” 朱高煦话音落下,夏原吉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道:“殿下,各类工业产出,如果是在铁路沿边还好,可以直接运抵作用在工地上,可若是距离遥远,那即便生产出来,也难以运出进入市场。” “就拿煤炭来说,过去一年,朝廷煤炭产出虽然增加,可能走进百姓家的并不多,大量煤炭生产出来后,都囤积在煤场,无法消化。” “这种情况下,若是继续开采煤矿,那无疑就是在消耗国库。” “臣以为,必须要等西北铁路连接各地煤矿场,再一点点的增加产量。” 夏原吉想要稳扎稳打,但朱高煦很清楚,一旦铁路开通,那以大明现在的产量,根本解决不了大明需要面对的问题。 “稳扎稳打是对的,可两京铁路一旦修通,江南急需的便是煤炭。” “不提江南全境,光南京城来说,拿去年上元与江宁记载的数据来说,全年运入城内的木柴高达八十万吨,而南京去年仅有五十多万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