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48节 (第2/2页)
而后加快脚步走入了长春宫内。 走入宫内,江淮便见到了坐在主位上,并且拿着一本奏疏的朱高煦。 朱棣不在正殿,估计是在偏殿与皇太孙玩闹。 “臣殿阁大学士江淮,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江淮跪下五拜三叩,毕竟是在正殿,该有的礼制还是要有的,而朱高煦也并未阻拦。 他坐在高位上,目光一直看着手中的奏疏。 “苏州的事情,朕已经知晓了,西厂和锦衣卫也已经前往办案,将十三名罪首拿下了。” 他自始至终没看江淮一眼,便已经将事情给交代清楚,这让江淮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十分难受。 他本以为要和皇帝说许多,然后才能试探出皇帝要怎么办。 却不想皇帝已经知道了事情,并已经派出了西厂和锦衣卫将案子办好了。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办好了,那皇帝为什么会同意自己入大明宫奏事? 一时间,江淮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而朱高煦的声音也在片刻后响起,如平地惊雷般。 “朕看太子差不多快成为你三人手中提线木偶了,是否?” 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 “臣等绝无此僭越谋逆之心!!” 江淮在朱高煦将话说出口的瞬间便叩首殿上,心中惶恐非常。 面对他的惶恐,朱高煦依旧侧靠在椅子上,手里拿着奏疏,依旧没有看向他。 殿内的死寂持续了许久,安静得只听到窗外的鸟叫声与近处自己的呼吸声。 在这般死寂下,江淮不知道自己跪了多久,只知道自己需要跪到皇帝满意为止。 “何谓三纲?” 忽的,朱高煦开口了,而且一开口就是以三纲为题。 尽管当下官学以科学为主,但对于参加过科举的人来说,儒学依旧保留了许多。 所谓三纲,即是指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 古往今来,对于三纲的理解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到蒙元儒者吴澄的《吴文正公集》,早已有了许多种理解与解释。 各种解释,各有不同,即便是一些喜好儒学的君王来说,理解难度都不小,更何况现今不喜儒学的皇帝呢。 正因如此,江淮脑中思绪飞转,他不断猜测皇帝的心思,试图做出最优解。 也就是在这时,朱高煦总算将目光投向了江淮。 “你在猜朕的心思,是否?” “臣……” 江淮喉咙发苦,不知道该说什么便被朱高煦打断了思绪。 “身为殿阁大学士,每日不研究如何让天下安康,全将心思用在研究朕的心思上。” “如此之人,也配称为直臣吗?” 朱高煦对江淮很失望,他与王瑄关系那般,自然不会忘记被王瑄极力举荐的江淮,更何况江淮当年在武英殿论政陇川,上奏修建陇川铁路等等都是实政。 “原本朕以为你是实干派,故此将你留在太子身边,眼下看来,你与那些揣摩上意的小人有何区别?” 朱高煦眼底的失望,深深刺痛了江淮的心底。 是啊,原本的他,本该是一个以实政说话的人,而现在的自己却成为了自己最瞧不起的那类人。 难道走入东宫,就代表他需要变成一个整日将心思放在揣摩上意的缜密之徒吗? “臣……惭愧……” 江淮这次是真的没有话可说了,因为他最丑陋的一面被皇帝所揭穿,这让他只觉得浑身如针扎般难受。 “怎么……”朱高煦将奏疏收起来,俯视道: “是无话可说,还是有口难辩?” “臣无话可说。”江淮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朱高煦瞧着他摇头道: “看来你不适合在殿阁待着……” 这句话说出,江淮将头埋得更深了。 “南京户部尚书蹇义拔擢入京担任吏部尚书了,你去南京接他的位置吧,希望你在南京能干些实事,而不是整日揣摩朕的心思。” 朱高煦这番话让江淮猛然抬头,他张了张嘴欲言又止,脸上满是惊讶。 “退下吧!” 在他震惊的目光中,朱高煦走下了高台,越过他向偏殿走去。 良久之后,江淮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对朱高煦背影作揖:“臣谢陛下隆恩……” 朱高煦没有回应他,而他也五味杂陈的走出了长春宫。 出宫时还未等他反应过来,便感觉有人抓住了自己,侧目一看,这才发现夏原吉还没走。 “可曾见到太上皇奏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