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2节 (第2/3页)
阶层都要求禁酒,工厂主觉得酒类降低了工人的生产效率;工人也认为酒精是资本家剥削他们的圈套之一;社会学家支持禁酒,是因为酒精妨碍了社会进步…… 诸如此类吧,不胜枚举。 还有人为此画了一幅讽刺漫画:一堆酒桶举着标语,上面写着,“我们使人贫穷”“我们阻碍进步”。 禁令刚开始实施时,还挺严格,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过不了几个月,就出现了很多“漏洞”。 比如禁酒令要求酒精含量不能超过0.5%,美国就出现了含量0.5%的淡啤酒,厂家还在说明书中谆谆教诲,告诉大家不能做什么,因为会让酒精含量升高。 一些葡萄酒采用类似的做法,在包装上注明“不得添加糖或酵母,否则会导致发酵”。 美版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另外,真想喝酒的人,可以选择入教或者称病,因为禁酒令并未禁止教堂圣餐葡萄酒和医用威士忌的供应。 而最为人所知的禁酒令后果,可能就是美国黑帮的大规模崛起。 有时候老美动不动来的某条法令真的很莫名其妙。 酒这东西比烟还要难禁,正规渠道被禁止,黑市立马就会兴起。 一开始想着通过禁酒降低犯罪率,结果适得其反,犯罪率反而不断飙升,各种黑手党也顺势发展壮大,毕竟搞到酒要比搞到毒品容易太多,利润还很可观,也不用背负太大心理负担。 美国的政府官员也渐渐被黑帮腐化,成为黑帮的保护伞。 总之,禁酒令就像一场闹剧,直到罗斯福上任,才废除。 废除的速度也比当年推行要快得多。 李谕笑道:“下次回国,司徒大哥最好一次喝个够。” “哎,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司徒美堂叹道,然后说,“如果汤博士获得诺奖,回国坐彩车的话,我还真想去看看。” “坐彩车太招摇了。”汤飞凡说。 “你们搞研究的不能这么低调,以前康南海先生在美洲风光得很。”司徒美堂说。 汤飞凡说:“南海先生是政治人物,不一样。” 李谕则说:“司徒大哥提醒了我,我准备给多伦多大学赞助几辆汽车还有资金,你们以后到四处交流可以方便点。” 这种钱花得值。 多伦多距离底特律很近,往返非常容易,加拿大的城市集中在美加边境线上,很多习惯也和美国非常像。美国虽然科学方面还比不上欧洲几国,但好歹已经有了完善的科学以及工业门类,胰岛素一开始就是由美国的礼来公司申请的生产专利,这家公司别看名声不大,但在医药史也相当强悍。 所以可以说二十世纪初老美在某些方面不强,但不能说他弱。 这种感觉非常像一百年后的中国,即便很多领域不是世界顶尖,但胜在全都有,而且有潜力。 在美国多待了一周,李谕视察几遍美国的工厂后,才动身前往了欧洲。 —— 首先落脚的肯定还是英国。 来到剑桥大学,李谕准备见见卢瑟福,发现他在讲课,于是前往卡文迪许实验室等待。 走到实验室门口,李谕看见有个二十多岁的学生模样的人在闲逛。 “来自东方的李谕先生?” 对方认识自己。 “你是?”李谕问。 “我叫卡皮察,来自圣彼得堡,想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博士生。” 好吧,又是卢瑟福“诺奖幼儿园”的一员虎将。 卡皮察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