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231.旧日光阴(43)三合一 (第6/6页)
不会如此的。 这就跟古代挑宗妇似的,有个大气的,不爱在小事上计较,心眼又正的姑娘做宗妇,那是一个宗族的福气。 放在小家,也是这样的道理。 换个小心思多的搁在林家试试,早就处不到一块了。 大垚两口子把孩子留下了,林雨桐把家里的奶粉小米还有那些去年留下来的磨出来的米粉,都给送到林家去了。 孩子半岁前,肯定得各种的奶喂养。至少也得等半岁后,吃点米糊糊之类的,也就算是养活了。 老太太说林雨桐有心眼:“你这一袋子米粉,可算是救了咱家跃进的小命了。” 是啊! 这一过年,依旧是不见一滴雨。 再这么下去,田里的麦苗都得旱死。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不,就闹起了春荒。 到处都是缺粮食。 然后粮食供给,紧跟着就降低了标准。 一个刚出生的婴孩,每月给粮食三斤。 少儿六斤,儿童八斤。成人,二十一斤。 就说林雨桐和四爷家吧,骄阳算是少儿,一个月给六斤粮食。像是丹阳和朝阳,一个月给八斤。四爷和林雨桐带上勉强算是成年人的端阳,每人二十一斤。 先不说大人能不能吃饱吧,就说孩子,骄阳一个月六斤能吃饱吗?以孩子一顿饭吃半拉子馒头算,一个馒头二两,一天一个半馒头,也得三两吧。一天三两,一个月就是九斤。就这,还都不全是细粮。细粮顶饿,粗粮不耐饥,这能吃饱吗?肯定是吃不饱的。骄阳尚且如此,更不要提丹阳和朝阳。要叫这俩孩子不饿着,有个十八|九斤差不多。可如今只有八斤,怎么办?谁家舍得孩子饿肚子? 那肯定得从大人的粮食里往出挤了。 要是给俩孩子挤出粮食,四爷和林雨桐平均每天就只有二两。 没错,就是二两的粮食。 孩子们上课都是只上半天课,都饿的没精神。 到了周末,四爷和林雨桐去开会了,端阳在家看弟弟妹妹。原以为几个孩子在家等着呢。 结果回家的时候不见孩子们,等到天都黑了,几个人才回来。 端阳扛着麻袋,丹阳背着骄阳,朝阳手里拉着跟绳子,绳子后面坠着个破布口袋。 不知道的,还以为四个孩子逃荒去了。 四爷没问,先从丹阳的背上把骄阳接去。林雨桐这才问:“你们干啥去了?” 端阳喘气:“不去不行,大家都叫我们去呢。不去这不是说咱家不缺粮吗?我寻思这不行,就说去吧……” 丹阳接过话头,“本来我哥一个人去挺好的,结果骄阳和朝阳非吵着要跟着。我也只好跟着去了。” 去哪了? 干啥去了? 朝阳一屁股坐到地上,把布袋子解开:“妈,你看,够咱们吃两天的了。我们上国营农场去了。” 林雨桐蹲下看看,“这是……”绿油油的,不是野菜,“怎么瞧着像是麦苗呢?” “就是麦苗!”四爷肯定的说。 端阳把麻袋解开,叫林雨桐看:“人家都去割大麦苗,我们也跟着割了一点。” 朝阳在一边得意:“他们抢着割大麦苗,小麦苗都没人割,我这一口袋都是小麦苗。”他仰着弄的乌七八糟的小脸,等着大人夸奖。 可大人们都知道:抢着要的,肯定是保证能吃,而且相对好吃的东西。没要抢的,估计是味道不敢恭维吧。当然了,肯定没|毒。羊啊牛的,都吃麦苗,不也都没事。 国营农场那边,水利条件跟的上,庄稼受的影响不大,瞧这麦苗的样儿,想来庄稼长的还挺好。 但长的好,不一定收成好。这不是就被偷了这么多吗? 饿极了,什么不吃啊! 半天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还都等着吃呢。 说实话,林雨桐真没吃过这东西。她还是请教了别人才试着做的。怎么做呢?就是把大麦苗清洗干净控干水分,然后用一点玉米面搅拌起来,上锅蒸上半个小时。 有条件的,出来泼点热油,盐等各色调味往里一放,就是一味美食。 要是没条件,放点盐就吃吧,也挺好吃的。 还别说,大麦苗没什么怪味,吃到嘴里又劲道,确实是不错。 至于小麦苗,林雨桐尝试着做了一点点,出来之后推到朝阳面前:“你尝尝!” 朝阳吃了一口就‘呸’,不是不能吃,是真不好吃。 又发怪味甜又发各种粘,反正是不好下咽。 给他难受的簌了口才说:“怪不得都没人割呢!怎么这个味儿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